close

臺灣之自然景觀人文資源
 第一節 台灣的山脈山系
奇萊連峰-松雪樓經奇萊北峰、奇萊南峰至屯原。
奇萊北峰-標高3605公尺,一等三角點的奇萊北峰,隸屬於花蓮縣秀林鄉,名列台灣高山十峻之一。由山名看來,奇萊北峰似手為奇萊主山的副峰,但事實上,不論就標高或山容而言,奇萊北峰均勝主山一籌。奇萊北峰為奇萊連稜上的最高峰,也是中央山脈中排名第八的高峰。奇萊北峰山系,均由硬砂岩所構成,山容突兀,山勢峻峭,素有「高山一怪」之稱。其北、西、南三面為斷崖岩壁,陡峭直立,東面為緩坡,坡上有副峰,亦是東面緩坡,西側絕頂,峭壁危岩,直下塔次基里溪谷,南北呈斷稜地勢,硬砂岩層的崖壁,層次分明。
奇萊主峰-位於花蓮縣秀林鄉與南投縣仁愛鄉的交界處,標高3560公尺,三等三角點。正面為一經風化而呈崩解狀態的斷崖,祼露的峰岩上佈滿苔蘇,西面為一碎石嶙峋的崩坡,其與主稜相接的崖面上,可繞行帶狀橫梯往上登頂,東面為懸崖深谷,形勢險峻,攀登不易,南面則為著名的卡羅樓大斷崖。卡羅樓大斷崖狹瘦綿長達5000公尺,大多為赭褐色的頁岩,岩質脆弱呈壞狀崩解,兩側不是斷崖就是陡峭的山壁,玉山香青及杜鵑橫生其間,就氣勢、長度及景觀而言,卡羅樓大斷崖,均堪稱台灣高山斷崖之冠。
奇萊南峰-標高3358公尺,三等三角點,屬南投縣仁愛鄉,為奇萊連峰中最和緩的峰巒。位於中央山脈主脊西分的大支脈上,東側是高山夷平面,西側是陡坡或崖壁,從奇萊主峰到奇萊南峰,途經險惡的卡羅樓大斷崖,為奇萊連峰中最精華路段之一。
八通關山-「八通關」是曹族人對玉山的稱呼,取其四通八達之意。春夏之際,八通關綠草如茵,滿山花海景致怡人。八通關大草原景色極為壯觀。
玉山群峰-起點在塔塔加鞍部,迄點可選擇塔塔加或東埔,其多變之林相和山貌可供研究。
玉山主峰-玉山為台灣地區「五嶽」之首,在冬季皚皚白雪覆蓋下的玉山,有如白玉一般的潔白晶瑩。玉山主峰標高3952公尺,一等三角點。不但在百岳中名列第一,也是東亞地區的第一高峰。全峰由赤褐色的頁岩所構成,半峰以上全是裸露的岩石,並有一片很大的碎石坡。登頂之前有一處十分有名的「風口」,「風口」的左邊是碎石陡坡,右邊是頁岩狹谷,地形空曠開闊。玉山主峰的視野遼闊,是最佳的展望台,全省的名峰都在它的展望之下,而它巍峨高聳的氣勢,更是令喜愛登山的人以登頂玉山為榮。主峰日出、排雲日落,令人歎為觀止。
玉山南峰-玉山南峰標高3844公尺,由一連串尖銳的岩峰所構成,稜脊的形狀好像鋸齒,非常險峻難行。玉山南峰也是台灣「十峻」之一。
玉山西峰-玉山西峰標高3467公尺,是玉山五峰中高度最低的一座,不論山容或山勢,都無法和其他副峰相比。其稜線業不明顯,整座山峰遍生冷杉和箭竹,山頂展望度不佳,但縹緲多變的雲海,構成一幅變化萬手的景致,是玉山西峰的一大特色。
玉山東峰-玉山東峰標高3869公尺,是玉山東悛的最高峰,同時也是台灣高山「十峻」之首。玉山東峰由硬砂岩層疊構成,形勢陡峭,其中有三面是斷崖,祼露的岩石上寸草不生。一般傳統的登山路徑,是由西稜南側平穩攀登,但也有以技術性攀岩,由東壁攻頂成功的記錄。

玉山前峰-標高3239公尺,是玉山西稜的「守門峰」。坡度陡峭,山頂狹瘦,塔塔加鞍部就在它的山腳下。
白狗大山-路線沿稜而上,可觀賞林相之變化,也可遠望中橫,山頂視野極佳。
武陵四秀-由武陵農場桃山蓮山口起登,採縱走方式紮營新達營池先走品田池有,再改桃山,喀拉峰,品田由岩石堆積,而成為十峻之一。
品田山-高3524公尺,是武陵四秀之一,位於最西側,泰雅原名的中文譯音為波琴西崙(Po-chin Siron),其含義是「最後的水池」。品田山由硬砂岩構成,在它東側有一個V字型深鞍,岩壁陡立,您登雪山時,由途中的三六九山莊觀賞品田山,在其岩壁上,可清楚看到岩層的傾斜角度有急劇的轉變,此乃造山運動時,地層經過劇烈扭曲所留下的珍貴記錄,也是研究地質構造一個最佳的剖面,日本人由三六九山莊這個角度發現其山形和岩層的形狀酷似「品田」兩字,才稱之為品田山。
能高越嶺-由起南投盧山至花蓮銅門,沿線可見雲海、天池、檜林,景色美不勝收。
能高主峰-位於南投縣仁愛鄉與花蓮縣秀林鄉交界的木瓜溪上源,屬中央山脈主脊中段山系,標高3262公尺,三等三角點。能高山鄰近能高越嶺道,主脊向西彎成弓形,峰形狹長,滿山淺竹,小灌木叢稀疏間雜其間。早年山友為辨認方便,將能高山附近坡度陡峭,較具特色的高山,均以「能高」為名,成為能高山的副峰,分別為能高南峰,能高東峰,能高北峰(南華山)。日據時期,能高山與玉山(新高山)、雪山(次高山),因山名中均有「高」字,因此合稱為「台灣三高」。能高山的山形狹長,縱看尖銳,橫看雄偉,擁有不同的風貌。「能高殘雪」,是有名的霧社八景之一,由能高縱走安東軍,沿途可看到牛魔角、水蛙石(卡賀爾山)、鳥嘴尖等,形像栩栩如生,堪稱造物之奇。
能高北峰-又稱為南華山,標高3184公尺,三等三角點,位於能高越嶺路的北邊,天池的南邊,保線所的東邊,山稜呈南北走向,山形和能高山相若,但起伏較小。攀登途中,沿路多芒草及箭竹,能高北峰,有東西輸電線及保線路橫過,在縣界處有一座大大的「光被八表」紀念碑。
能高南峰-標高3349公尺,二等三角點,為能高副峰,亦為台灣高山十峻之一。雖名為副峰,但實質上,其山勢及高度等各方面,均超出能高山許多。能高南峰深藏在中央山脈主脊上,峰頂北側的主脊上,有兩個直角轉彎處,山勢走向,先往東再往南,在兩個轉折稜線之間,有一面能安縱走必經的斷崖,斷崖直垂下萬大北溪,大多是土質,而非純岩石崖壁,岩隙中有闊葉雜樹可攀爬,全崖土質鬆軟,易有落石,攀登費時費力,危險性高,必須十分小心。北側為陡峭的箭竹坡,山坡上有不錯的水源及營地,嚴冬時節,積雪成冰,登頂必須有雪地的裝備。
聖稜線-是由雪山經北稜角、凱蘭特昆、雪北、雲蓮卡山、穆特勒布、素密達山、巴紗拉窟至大壩尖山。
大霸尖山-素有「世紀奇峰」的美譽,標高3492公尺,二等三角點,為全省長像最奇特的山峰,全山由硬砂桶,所以又稱為「酒桶山」。除了北邊是覆簷懸崖外,整座山都是垂直的絕壁,登頂不易。因為長年風化的結果,山頂呈金字塔形,除了山頂旁有些細竹小樹外,全山幾乎看不到泥土和草木。大霸峰頂的視野非常廣闊,美麗的雪山、綿長的聖稜線、中央山脈北段的山峰,都歷歷在目。大霸尖山的底盤略呈三角形,座落在3400公尺的稜線上,東北面則是斷岩險峻。羊頭山-斷稜、危崖、可感受山之氣魄。
雪山主峰-起點在武陵農場,該山區位於雪霸國家公園內,其景觀亦為可觀。雪山主峰位於苗栗縣泰安鄉和台中縣和平鄉的交界,標高3884公尺,為雪山山系的最高峰,在百岳中僅次於玉山。雪山是雪山山脈的中心點,由此向外呈放射狀延伸,支脈綿亙北台灣。全山是由赤褐色頁岩、砂岩及板岩所構成,峰頂的視野極佳,是雪山山系中最好的展望台,往北可眺望大霸群峰及品田山,往南則可見白姑大山,東觀南湖、中央尖山,西看大雪山稜脈。雪山地區有多處的「冰斗」地形,其中最大最完整的是在雪山主峰東北側下方,呈東北向開口的橢圓形大石礫坡,長約1000公尺,寬納600公尺,高度約在3600公尺左右,是台灣冰河遺跡最多的地方。
雪山北峰-雪山亡峰位於雪山稜上,標高3730公尺。沿著這條稜線一直到大霸尖山,稱為「聖稜線」南段。這段稜脊,地勢高聳險峻,必須有攀岩的技巧及長途縱走的體能才能夠攀登。北峰的山勢較東峰高聳,山頂寬坦,遍地生長矮箭鄉及高山杜鵑,北邊的峭壁深垂,圍成馬蹄型的冰斗,構成一幅壯觀的景象。
雪山東峰-標高3201公尺,三等三角點,位於雪山東稜上,山勢和緩,地形狹長,可展望雪山主峰。東峰一向不太受到重視,直到武陵農場及登雪山的步道開闢後,東峰成了登雪山的必經之地,因此成為熱門的山峰。在東峰到白木林山之間的稜脊,祼岩較多,常可見崩解的岩塊,白木林山的北坡,有一大片茂密的台灣冷杉木,這就是有名的「黑森林」,經過這裏必須特別小心,即使是白天,也會讓人感覺陰森森的。
南湖大山-南湖大山標高3742公尺,是南湖山塊的主峰,中央山脈北段的第一高峰,同時也是台灣高山五嶽之一。整座山是由赤褐色粘板岩間夾著石英岩所構成,它的山勢孤拔峭聳,南北對峙,不過在平緩的山頂上,卻有著十分遼闊的視野。南湖大山最有名的「圈谷」,是從北峰到東北峰、東峰到主峰,兩條嶺脊環峙形成的一個大圈谷,一般認為是冰河時期的冰斗遺跡。「圈谷」下有一間現代化的太陽能山屋,是絕無僅有特殊景觀。
南湖北山-南湖北山位於主峰的西北方,中央山脈的主稜上,標高3536公尺,三等三角點,北山的山頂平坦,坡度緩和,輕輕鬆鬆就能攻上山頂。
南湖東峰-南湖東峰標高3632公尺,整座山峰由斜板岩所構成,北邊是一處斷崖,靠近主峰的山麓是一片廣闊的起伏面,東峰的山勢算是得上雄偉,因此亦名列台灣高山八十四峰之一。
中央尖山-標高3705公尺,三等三角點的中央尖山,是台灣高山「三尖」之首,整座一由碎裂的頁岩構成,上面覆蓋堅硬的礫岩,外形呈三角形。除了東面稜脊寬闊,坡度緩和,容易登頂外,其他三面都是斷崖絕壁。站在遠方看中央尖山,像金字塔的山峰,往往讓樂山者嚮往不已。
南湖中央尖山-由思源林道上審馬陣山經圈谷、南湖大山、下中央尖溪、中央尖山、林杆鞍部回林道。南湖帝王山頭,圈谷冰河遺跡,圓柏奇形異狀。
中央山脈-由花蓮瑞穗林道途經丹大橫斷至山、車群、車巒、無雙社至郡大林道,沿途多草坡,風景秀麗。
北大武山-列為「台灣五嶽」之一的北大武山,也是南台灣及台東縣金峰鄉的交界處,中央山脈主脊的最南端,標高3092公尺,一等三角點,是南台灣唯一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因此有「南台灣屏障」的雅號。北大武山的山形巍峨壯碩,但是山脊瘦狹,東西兩側彷彿被削去一樣,因此由北往南望去,如同一個尖銳的錐形體,山頂布滿碎石,幾乎沒有樹木。在距離三角約1小時路程的「大武祠」是日據時代的高砂義勇軍紀念神社。檜谷山莊是北武山上較明顯的建築物,山友們大多以山莊作為中繼站。北大武山的美,在於她蜿蜒的山勢,雲瀑、日出、神社、原住民傳說等人文自然薈萃,及經常籠罩在飄緲雲霧中的山容。站在遠處眺望北大武,彷彿是欣賞一幅中國山水畫,然而真正置身在山頂時,卻又是天雲清朗,視野極佳。北大武山屬於林務局的針闊葉樹林自然保護區,區內除有壯觀的鐵杉、雲杉、紅檜及櫟林外,還有台灣紅豆杉、山肉桂、十大功勞等珍稀植物,野生動物則有台灣野豬、山羌、鬃山羊、白鼻心、華南鼬鼠等,常見鳥類有繡眼畫眉、藪鳥、山紅頭、棕面鶯、小啄木、大冠鶁、鳳頭蒼鷹等,瀕臨絕種的帝雉偶而出現在兩千公尺以下的針葉林,生態資源相當豐富。
馬博橫斷-由出發東埔經馬摶拉斯山、駒盆山、馬利亞文路、馬利加南山、喀西怕南山至花蓮玉里;斷岸崩壁非常嚴重。
馬博拉斯山-標高3765公尺,森林三角點,西北和東南兩側有斷崖險壁,在中央山脈群峰中排第二,亦為台灣高山「十峻」之一。中央山脈至此作直角轉向,是玉里山、駒盆山、黃當擴山等諸稜幅奏的地方,其與東稜的馬利亞文路山、馬利加南山、馬西山、喀西帕南山等諸峰連結橫走的路線,路程驚險刺激,一般稱為「馬博橫斷」。
太魯閣山列-起點在松雪樓,迄點在花蓮,橫越中央山脈,林相原始。
奇萊東稜-由松雪樓起經奇萊北峰、盤石山、太魯閣、立霧、帕托魯山至中橫岳王亭,沿途多箭竹林,為缺水跛線。
合歡群峰-合歡群峰,為全省最大眾化的郊山化高山由東勢谷關等大甲溪域東上,在北合歡東稜的鞍部通過往東下立霧溪流域,由於合歡群峰正位於中央山脈北三段與北二段交會處,雪山山脈亦只有一溪之隔,且各山頭高度不低,如合歡山高3417公尺,合歡東峰3421公尺,合歡北峰3422公尺,石門山較矮也有3237公尺,反而是路途較遠的西合歡山只有3144公尺,在合歡群峰上,觸目可見翠綠平緩的草坡,在藍天白雲下閃耀者,與近處猙獰的奇萊主山北峰的斷崖正好是一個對比,合歡北峰於合歡山小風口停車場為起迄點,沿途草原坡視野廣闊。
向陽三叉山-南二段路線,高山草原、高山湖泊,視野極佳。
南橫三星-四座百岳,關山、塔關山、關山嶺山、庫哈諾辛山,沿線山景壯闊,奇險秀麗,由塔關山至卑南主山為南一段路線。
台灣山岳導覽
一、 概述
台灣多山五岳、三尖、十峻、一奇…早已成為台灣的「天然地標」,台灣同時高山密度位居世界第一,相對三萬六千平方公里面積,便擁有258座三千公尺級有名高山(未含無名山峰),然而台灣又是個年輕的島嶼,分成中央、雪山、玉山、阿里山和海岸五大山脈,五大山脈中有所謂的「百岳傳奇」,緣起於一九七二年,台灣山界四大天王邢天正、林文安、丁同三、蔡景璋以「奇、險、峻、秀」為標準選出三千公尺以上的100座高山命名。
1. 中央山脈:為台灣最長最大之山脈,有屋脊山脈或台灣屋脊之稱。北起蘇澳,南止鵝鸞鼻,呈北北東,南南西走,縱貫全島,長達330公里。山脈東側陡峭,西側較緩。擁有台灣五嶽三尖的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秀姑巒山、達芬尖山、北大武山等高山綿延整個山系。
2. 雪山山脈:位於台灣西北部,北起三貂角,南止濁水溪,長180公里。東以蘭陽溪及大甲溪上游與中央山脈分隔。呈東北,西南走向。北段山勢較低,南段則有大霸尖山及雪山等高峰。
3. 玉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西側,北以濁水溪與雪山山脈為界,南達高雄縣旗山,東以濁水溪上游及高屏溪上游荖濃溪與中央山脈分隔,略與中央山脈平行。其中玉山主峰為台灣第一高峰。
4. 阿里山山脈:位於玉山山脈西側,北起於濁水溪上游,南達曾文溪上游,長135公里,西與丘陵地帶為界,東以濁水溪上游及高屏溪上游楠梓仙溪與玉山山脈分隔,呈南北走向。山脈高度較低已無3,000公尺以上之高峰。
5. 東海岸山脈:北起花蓮溪出海口之南,南止於台東之北,呈南北走向,長148公里,其西以台東縱谷與中央山脈為界。東側則為太平洋。秀姑巒溪自瑞穗橫切,將海岸山脈分成兩段,北段較低約500公尺,南段較高可達1,500公尺。
※另有大屯火山群為火山錐形成的山丘,位於台灣西北角,南以台北盆地與雪山山脈分隔。主要山峰有七星山、大屯山、磺嘴山、觀音山等,高度皆在1,200公尺以下。

二、認識台灣的百岳緣由
光復後的台灣登山界前輩 ,致力推廣台灣的登山活動。在臺灣山岳的開發規劃與實地踏查有著無可取代的貢獻。當時,他們這一群登山同好,有鑑於台灣本島高山峻嶺,三千公尺以上有山名的高山多達258座(不含沒有山名者),遂遴選出其中的一百座稱「百岳」。其選定標準概述如下:
1. 有山名又有三角點者。
2. 山品:傲然聳立的風骨與特性,於攀登途中眺望為之感嘆。
3. 歷史:歷來記載及祖先相處流傳沿襲,並受到崇高的尊敬及信仰。
4. 個性:具有獨自形體、獨特外表、乃至傳統特色,為它山所無即為其獨特個性。
三. 高山特色篇
選定五岳、三尖、十峻、十崇、九峨、九障、八秀、十潤、十翠、十巖、七峭、八銳、八瘦、六易、九平、九偏、八小巒、六肩稜等145座名山,茲將挑選及訂定所下的註解概述如下:
五岳:”岳”是指「山形獨特明顯,展望極佳,可雄霸一方。」玉山主峰(1)、雪山(2)、秀姑巒山(4)、南湖大山(8)、北大武山(91)
三尖:”尖”是指「山形非常突出,兩側陡峭,頂端尖聳,有如鋼筆之尖。」中央尖山(10)、大霸尖山(31)、達芬尖山(72)
十峻:”峻”是指「山形險峻,岩壁孤挺,坡度極陡,斷崖一瀉千里,目標名顯。」玉山東峰(3)、玉山南峰(6)、馬博拉斯山(7)、關山(12)、奇萊主山北峰(16)、大劍山(18)、品田山(24)、無明山(30)、能高南峰(41)、新康山(46)
十崇:”崇”是指「山高而大,有高低起伏,頂部寬闊,坡度和緩,有敦厚詳和之氣勢。」南湖北山(22)、大雪山(23)、三叉山(26)、東郡大山(15)、馬西山(33)、北合歡山(34)、奇萊主山南峰(40)、卑南主山(51)、太魯閣大山(55)、內嶺爾山(79)
九峨:”峨”是指「山高而巍峨,卓而不群,立於周圍諸山,英挺秀出者。」雲峰(19)、奇萊主山(20)、頭鷹山(25)、合歡東峰(35)、卓社大山(42)、南雙頭山(53)、能高山主峰(59)、小關山(64)、關門北山(*)
九障:”障”定義是「山嶺頂平,橫亙如垣,密如籬藩,阻隔遠望視線如屏嶂者。」穆特勒布山(*)、東霸尖山(*)、丹大山(60)、鋸山(*)、屏風山(63)、小劍山(62)、無雙山(70)、布拉克桑山(99)、阿屘那來山(*)
八秀:”秀”是指「山容秀麗,坡度和緩,淺竹如茵,無巨石叢林者。」玉山北峰(5)、向陽山(17)、東巒大山(27)、志佳陽大山(52)、桃山(45)、郡大山(56)、鈴鳴山(58)、閂山(80)
十潤:”潤”是指「山容潤澤,山勢柔和,坡度緩和,不須爬岩者。」大水窟山(13)、雪山北峰(11)、合歡主峰(36)、南玉山(37)、布干山(*)、海諾南山(77)、盧利拉駱山(*)、帕托魯山(90)、安東軍山(96)、雲水山(*)
十翠:”翠”定義為:『山色蒼翠,樹木蒼籠,箭竹高密,須穿梭在箭竹林叢。』馬特蘭山(*)、翠池三叉峰(*)、雪山南峰(*)、玉山西峰(28)、中霸尖山(*)、白姑大山(43)、奇萊裡山(*)、中雪山(78)、志摩山(*)、西合歡山(82)
十巖:”巖”是指「山頂巨石磊磊,純為岩峰,須攀岩附壁才能登頂。』南湖大山東峰(14)、中央尖山東峰(*)、馬利加南山(21)、南湖大山東南峰(*)、南湖大山南峰(29)、陶塞峰(*)、中央尖山西峰(*)、溪頭山(*)、立霧主山(95)、巴沙灣山(*)
七峭:”峭”是指「山勢峭拔,坡度陡急,多佈散石,多垂崖壁。」巴紗拉雲山(*)、卡羅樓山(*)、櫧山(*)、塔關山(69)、義西請馬至山(75)、白石山(87)、西巒大山(94)
八銳:” 銳” 是指「山峰尖銳,多崖壁,多峻坡。」雪山北稜角(*)、小霸尖山(32)、八通關山(44)、佳陽山(47)、火石山(48)、劍南尖山(*)、轆轆山(57)、塔芬山(92)
八瘦:”瘦”是為「山脊狹長,山腹瘦削,兩側多為崖壁或急坡。」弓水山(*)、畢祿山(38)、本鄉山(*)、干卓萬山(54)、小關山北峰(*)、南華山(74)、關山嶺山(76)、羊頭山(100)
九平:”平”是指「山頂寬闊平坦,無大石巨木,淺草短竹柔美,步履可輕鬆。」東小南山(9)、玉山小南峰(*)、馬利亞文路山(*)、宇達佩山(*)、南大水窟山(*)、油婆蘭山(*)、馬比杉山(71)、六順山(88)、光頭山(97)
九偏:”偏” 是指「位置偏僻,遠隔主脈,縱走主脊,無兼登之便,必須專訪。」可樂可樂安山(*)、天南克朗山(*)、裡門山(*)、黃當擴山(*)、喀西帕南山(65)、萬東山西峰(61)、拔托諾府山(*)、庫哈諾辛山(85)、磐石山(89)
八小巒:” 小巒”是指「山頂矮小,坡勢緩和,容易攀登,可順路兼登。」(39)、石門山(68)、雪山東峰(73)、耶巴奧山(*)、甘薯峰(81)、新仙山(*)、僕落西擴山(*)、烏可冬克山(*)
六易:”易” 是指「山勢緩和,近貼山徑,容易順便登頂。」池有山(49)、伊澤山(50)、雪山西峰(*)、牧山(66)、玉山前峰(67)、馬路巴拉讓山(*)
六肩稜:” 肩稜”是指「鄰近高峰肩狀平坦稜,有基點,有山名,狀如平肩,削肩或稍起的突丘。」審馬陣山(83)、喀拉業山(84)、加利山(86)、駒盆山(93)、鹿山(98)、望鄉山(*)


四、攀登難易度劃分表:

第一級: 專業登山,艱難;南三段、東郡丹大橫斷、馬博拉斯橫斷。
第二級: 專業登山,次困難;奇萊東稜、新康橫斷、干卓萬山塊、北二段、北三段(屏風至七彩湖)、南一段(關山至卑南主山)、雪山西南稜(雪劍線)。
第三級: 專業登山,易;玉山十一峰、聖稜志佳陽線、雪山西稜(大雪線)、武陵四秀、北一段(南湖中央尖)、南二段、能高安東軍、八大秀馬、奇萊連峰。
第四級: 登山健行,健腳者需熱身;玉山前六峰、雪山主東峰、三叉向陽嘉明湖、奇萊主北峰、四秀之二(池有品田、桃山喀拉業)、大霸群峰、畢祿連走羊頭、能高越嶺、屏風山、白姑大山、北大武山。
第五級: 登山健行,山友需熱身;玉山前峰、玉山西峰、玉山主峰、七彩湖六順山、中雪山、郡大山、西巒大山、閂山、畢祿山、羊頭山、八通關。
第六級: 大眾化健行,一般遊客需熱身;合歡群峰、南橫三星。


五. 著名台灣高山稱號
台灣五嶽 玉山、雪山、南湖大山、秀姑巒山、北大武山
台灣三尖 大霸尖山、中央尖山、達芬尖山
南橫三星 塔關山、庫哈諾辛山、關山嶺山
北一段 審馬陣山、南湖北山、南湖大山、南湖東峰、巴巴山、馬比杉山、南湖南峰、中央尖山
北二段 閂山、鈴鳴山、無明山、甘藷峰
南三段 無雙山、東郡大山、東巒大山、丹大山、義西請馬至山、內嶺爾山
南二段 向陽山、三叉山、南雙頭山、雲峰、轆轆山、塔芬山、達芬尖山、大水窟山、八通關山、嘉明湖
南一段 關山、庫哈諾辛山、海諾南山、小關山、卑南主山
奇萊東稜 奇萊北峰、盤石山、太魯閣山、立霧主山、帕托魯山
馬博拉斯橫斷 八通關山、馬利加南山、馬博拉斯山、盆駒山、秀姑巒山、喀西帕南山、馬西山
干卓萬山塊 卓社大山、牧山、火山、干卓萬山
玉山群峰 前峰、西峰、主峰、東峰、南峰、北峰、鹿山、東小南山、南玉山
能高安東軍山 奇萊南峰、南華山、能高主峰、光頭山、能高南峰、白石山、安東軍山、白石池、萬里池、屯鹿池
新康布拉克桑 向陽山、三叉山、布拉克桑山、新康山
雪山西稜 雪山、東峰、大雪山、中雪山、火石山、頭鷹山
雪北志佳陽山 雪山東峰、雪山、雪山北峰、志佳陽山
大小劍山 佳陽山、大劍山、小劍山
合歡群峰 合歡主峰、合歡西峰、合歡北峰、合歡東峰、石門山
奇萊連峰 奇萊主峰、奇萊北峰、奇萊南峰、南華山
大霸群峰 大霸尖山、小霸尖山、加利山、伊澤山
武陵四秀 品田山、池有山、桃山、喀拉業山
五嶽 中嶽:玉山
東嶽:秀姑巒山 西嶽:雪山
南嶽:北大武山 北嶽:南湖大山
三尖 北尖:大霸尖山 中尖:中央尖山 南尖:達芬尖山
十峻 雪山山脈:品田山、大劍山。
玉山山脈:玉山東峰、玉山南峰。
中央山脈:無明山、奇萊北峰、能高南峰、馬博拉斯山、新康山、關山。
九嶂 雪山山脈:東霸尖山、劍山、穆特勒布山。
中央山脈:鋸山、屏風山、丹大山、阿屘那來山、無雙山、布拉克桑山。
十崇 雪山山脈:大雪山。
中央山脈:南湖北山、合歡北峰、太魯閣大山、奇萊南峰、東郡大山、內嶺爾山、馬西山、三叉山、卑南主山士


七、台灣各山脈介紹
玉山山脈系列
名稱 高度 (公尺) 簡介
玉山 (新高山) 3952 本省最高峰,全峰為碎裂崩解的赤褐色頁岩構成。南峙峭壁,北聳懸崖,東下陡坡,西闢曲徑。
玉山東峰 (天壘峰) 3940 全峰三面斷崖,為硬砂岩層疊而成。遠望略如僧帽,岧嶢聳峙,險峻至極,台灣十峻之一。
玉山北峰 (天駝峰) 3920 山形上銳而坡穩,有南北二峰,遠望如駝,上建有全台最高測候所。
玉山南峰 (天龍峰) 3900 山尖頂銳,全為黑色頁岩構成。主脊逶迤,宛若蟠龍。東峙連峰,石刃嵯峨,台灣十峻之一。
玉山西峰 (西山) 3528 山峰庸碌無奇,滿山高大冷杉箭竹叢密,西有砂岩斷壁略顯驚奇。
玉山前峰 (前山) 3239 山勢陡坡瘦稜,遠望無奇,西稜巨石雜亂。頂有短竹乏石,西坡草木稀疏。
南玉山 3383 山勢北緩南峭,東亦和緩。北稜淺竹,攀登不難,西下杉林,箭竹粗高。
東小南山 3711 玉山山脈南峰支脈支稜上的旁伸小支,沿稜淺竹緩坡,起伏量微,登頂甚易。
鹿山 3043 玉山南峰東稜尾端之小峰,自南峰而下需經數座鱖稜危峰,頂較周山皆低為淺竹緩坡。
郡大山 3250 東側緩坡,南側陡壁,山頂淺竹平鋪,坡廣脊寬,起伏量小。
西巒大山 (阿洛瓦山) 3081 森林山谷寬闊,形如半月,西為圓坡,下方陡峭,東側彎谷,草淺木稀。
雪山山脈系列
雪山
(興隆山,次高山) 3886 本省第二高峰,全峰為赤褐色頁岩構成。附有多峰,成一山塊。且多冰斗,冰河遺跡最多。
雪山東峰 (次高東山) 3201 雪山東伸稜脊,山勢和緩,淺竹無樹,展望極佳。
雪山北峰
(雲塔戛,羽利山) 3703 雪山北脊平稜西北端,頂側北壁深垂圍成U形,為著名冰斗。
志佳陽大山 3340 雪山東南小支稜,稜脊寬闊,淺竹平鋪。頂有一池名瓢簞池。
品田山 (布陳西崙) 3524 由硬砂岩斷層構成,方岩平疊,有如品田等字堆成。台灣十峻之一。
池有山 (塔馬拉普) 3303 滿山密林細菁,山勢陡聳,自雪山東峰或大霸尖山遠眺,尚屬岧嶢。
桃山 3325 山容秀麗,山勢魁梧,頂圓潤,尖微東偏。淺竹如茵,展望極佳。由南側望略似桃形。
喀拉業山 (卡拉業山) 3133 雪山山脈羅業尾山分稜三岔點之東北,山頂寬平,箭竹粗密,殊難暢觀。
大霸尖山 (酒桶山) 3492 世界級之奇峰,為硬砂岩層疊而成,危峰孤峙,形如覆桶。
小霸尖山 3418 大霸尖西南小支,與大霸比鄰對峙。形同荒城雙堡,狀極雄偉。
伊澤山 3297 山頂淺草緩坡,展望遼闊,登頂容易。是大小霸尖的最佳展望台。
加利山
(巴伊他拉焉山) 3112 伊澤山西南的分支,廣闊的山頂,寬平的稜脊,偏佈短箭竹狀似台地,視域遼闊。
大劍山
(巴多瓦諾敏山) 3594 山勢巍峨,壯麗雄奇,西為裸岩峭坡,東側環抱如坳,南稜崖斷,升降艱難,台灣十峻之一。
佳陽山
(阿都般山) 3314 山峰尖如菱形,東南岩壁鈄峙,岩面光滑遠望如鏡,南西面亦峭壁,形勢險惡。
劍山 3253 全山起伏無多,有二頂。佳陽山至此稜脊戛然斷落,三面峭壁,下降艱險。
火石山 3310 稜脊曲折,如倒V字,有二頂皆裸露碎裂岩片,上有水源在二稜中之小溪。
頭鷹山 3510 山頂圓闊,西南淺竹緩坡,東有百丈懸岩,嵬嶷峭聳,北稜接西勢山。
大雪山 3530 山勢祟闊,氣象恢宏,與其南北鄰峰合成一廣闊之高山樂園,可姿意漫遊。
中雪山 3173 大雪山以西之北伸支脊上,有二峰基點在北峰,沿稜箭竹粗高叢密。
白狗大山
(白姑大山) 3341 稜脊自合歡山西引偏居稜北,南北狹長。自閂山處遠眺,倍極嶈嶷偉岸驚人。
中央山脈系列一:南湖中央尖
南湖大山 3742 全山由粘板岩褶曲構成,山勢孤拔峭聳,南北鈄峙,有如屋脊,五嶽之一。
南湖大山東峰 3632 全峰為板向岩同鈄構造,岩板光滑,北側為斷崖岩壁,西有冰河圈谷。
南湖北山
(庚勾巴油) 3536 居中央山脈與審馬陣山三叉點上,頂平坡緩,淺竹稀疏,東有大崩崖,北脊多崩坡。
審馬陣山
(夜珍加羅穗山) 3141 山勢起伏不大,北側林木叢密,下為斷崖,南側坡度緩和。
馬比杉山
(馬眉三山) 3211 頂面寬長坡度極緩,少石無樹,淺竹如茵,為一視域遼闊之大展望台。
南湖大山南峰
(南湖南山) 3470 硬砂岩純石尖峰,形勢險惡,西麓有緩坡平坦草地,有水源。
巴巴山 3449 起伏不大,箭竹稀短,山頂略狹有二尖,南望中央尖山展望佳。
中央尖山 3705 台灣三尖之一,全為碎裂崩解之頁岩構造,西皆絕壁,南為璨岩塌方直垂溪底,東有緩坡。
甘薯峰(中央南山) 3158 山峰略呈彎弓形,凹面向西坡較陡,凸面向東坡甚緩,稜頂箭竹叢密但細弱。
無明山
(屈社山,庫霞山) 3451 西為峭崖,東為緩坡,東南是寬闊淺竹緩坡,壯觀柔美。西南為大斷崖。
鈴嗚山 3272 山峰略呈等腰三角形,峰頂南北主稜之坡度稍陡,全山為淺竹草生地,峰南之東側下有水池。
閂山 3168 全嶺稜寬脊緩,淺竹細短,頂旁有水池。
畢祿山 3371 山勢巍峨而瘦脊,側主似橫刃割天,南脊淺竹稀木,北脊斷稜,地貌惡劣。
羊頭山 3035 在畢祿山東支稜上,東下地形惡劣,到處崩崖,自慈恩沿急溝上登較省時。
中央山脈系列二:合歡、奇萊、能高、干卓萬
北合歡山 3422 合歡山塊最高峰,山勢宏闊,坡度緩和。滿山淺箭竹,灌木稀疏。
西合歡山 3145 為一平坦緩坡淺竹之屋脊橫嶺,東接北合歡山有高於此山之連峰六座,大多為起伏量小之淺竹坡。
石門山 3237 頂端狹平,山脊瘦削,起伏量小,南脊為克難關風口,自路旁約8分鐘可登頂。
合歡山東峰 3421 山勢峭聳,公路由山腰經武嶺南下,北與東側坡緩,旁建松雪樓。
合歡山 3417 旁出中央山脈之西,山勢寬闊,東為淺竹緩坡,北西淺密林,有車路直通山頂。
奇萊主山北峰 3608 山勢岧嶢峭聳,三面斷崖岩壁,東有緩坡,西側峭壁危聳四百餘公尺,深垂塔次基里溪源。
屏風山 3250 稜脊南北走向,形似奇萊主山東稜,北與畢祿山隔縱縱接,頂生淺竹,周圍松樹。
盤石山 3106 此山東脊狹瘦,密生箭竹,西稜鞍部稍深箭竹尤密,但頂為淺竹,山勢不明顯,氣概尚佳。
太魯閣大山 3283 山勢魁梧,北稜鞍部平坦多芒草箭竹,頂上淺竹平稜,周圍冷杉。
立霧主山 3070 山勢尖峭,頂上亂石嵯峨,多為大理石,自太魯閣大山至此中途東側有水池,北下迂迴南轉至帕托魯山。
帕托魯山 3101 山峰南北狹長,東多峭壁,西為緩坡,林木茂密,多產杉檜。故伐木鐵道環行此山西坡。
奇萊主山 3560 北稜岩斷,東墜深溝,西為土崖,有帶狀橫階,可繞行南稜登頂,南稜有驚險的斷崖。
奇萊主山南峰 3358 奇萊連峰中最和緩之峰巒,偏居主稜之西,頂寬平東側圓潤淺竹無樹,西側為峭坡崖壁。
南華山 (能高山北峰) 3184 能高越嶺路之北,天池之南,山勢狹瘦南北走向,西為峭坡,下有天池保線所。
能高山 3262 西坡陡峭,東坡微緩,北稜峭瘦有斷稜,南稜鈄降深鞍,有小水池,全山淺竹無樹。
能高山南峰 3349 峰嵬坡峻,氣概雄渾,有威震群峰之感,稜脊三伸,西聳崖壁,北聳斷稜,南鈄陡脊,東為寬稜。
知亞干山 (光頭山) 3060 為一寬闊之緩起伏面,為清水溪二源鉗形包圍,圓丘數座散佈其間,有如高原穹窿。
白石山 3110 峰北三公里為緩起伏寬稜,附近有二大水池,西臨峭坡,東為緩稜,下環寬闊的萬里湖。
安東軍山 3068 峰北4公里均為緩起伏坡,西側緩如平地有大池,東側下臨萬里溪源,主峰北坡陡西南坡緩。
火山 (萬東山西峰) 3258 山勢東峭逐峰遞降,西脊起伏較小,山頂由細碎礫土構成,細竹亦稀。
牧山 3241 干卓萬山與卓社大山之東,起伏量微,遠望無顯著峰形。頂端平緩脊寬。
干卓萬山 3284 山峰自正脊橫出,淺竹稀疏,西側陡坡多肋,東側短崖如鰭,峰頂如鰓,西側上為崖壁,北側坡緩。
卓社大山 3369 崔巍峭聳,氣概恢宏,西側崖壁有樹,南稜巒頭斷落,下垂卡社溪底,自南仰望險巇驚魂。
中央山脈系列二:南三段
六順山 3106 山勢挺拔,坡度適中,附近為緩起伏面,西南有一小岩峰外,均為淺竹緩坡,但南北遠稜仍多密林。
丹大山 3340 兩側峭削如崖,但多樹木,脊頂狹瘦如牆,南脊西灣,下為斷層岩壁,深垂溪底,北脊鐵杉叢密,箭竹粗密。
內嶺爾山 3270 魁梧婉秀,壯闊雄豪,巍峨中見俊秀,山勢廣大,山容婉媚,滿山淺竹秀潤。
義西請馬至山 3245 山頂平坦均為頁岩碎片礫土,淺竹上生松柏小樹一行,東南山坡為大斷崖,南脊寬緩,北脊危峭。
東郡大山 3619 東為大崩崖,急降馬戛英溪底,山頂為廣闊之緩起尖面,淺竹坡,東南側有石峰,形極危峭。
東巒大山 3468 山頂寬平東北橫伸,兩端較高,全山淺竹無樹,東無緩坡,西下陡坡,河沿稜可下降郡大溪邊。
無雙山 (馬希柔干山) 3231 由儲山至此為一綿延五公里之板岩狹稜,遠望如鋸,中隔斷稜登降驚魂,南側崩崖直下溪底。
馬西山 (拉戛山) 3443 山頂平坦寬闊略向西偏,竹淺如茵灌木稀小,但南脊狹瘦有岩峰,嶙峋突兀。
喀西帕南山
(卡希邦山) 3216 山頂平坦淺竹有灌木,北稜和緩,南坡稍陡多大理石。
馬利加南山
(塔比拉山) 3546 峻嶒孤峭,詭僻奇拔,山脊東西橫亙,起伏最大,山頂亂石堆尖,西南為綿延斷崖,其他坡緩。
馬博拉斯山
(烏拉孟山) 3765 主脊折曲頂向西北鈄出。南側為崩山斷崖,東脊平緩多樹,北脊崖斷,西連駒盆支脊,台灣十峻之一。
駒盆山 3109 自烏拉孟山成肩狀下降,為四處肩狀峰頭之最低峰,皆為淺竹草地。
中央山脈系列四:秀尖、南二段、南一段
秀姑巒山 3800 中央山脈最高峰,大部為板岩構成,西崖東峭,南脊狹瘦,北脊寬闊,香草密生,並有二軟草凹地。
八通關山 3335 荖濃溪與陳有蘭溪分水嶺,尖峰峭峙如尖,與其西峰相鄰成連體雙錐,滿山淺竹,北為險壁,西南崖有急溝可登。
大水窟山 3630 開闊豁達,暢望遼闊,起伏量小,全稜淺竹草地,山頂平廣。
達芬尖山 (尖山) 3190 山峰如雕刻尖刀,西有崖壁,北為峭坡,南稜稍緩,但岩脊鈄峙如刃,台灣三尖之一。
塔芬山 3070 自北眺望略如金字塔,南側廣闊坡緩,中有一大水池,全山淺竹多松,北脊泥土鬆軟。
轆轆山 3279 雙尖峭聳,南臨深谷,自南展望備極崔巍,鈄脊東南下轉西南,構成緩坡山坳,淺竹細流景觀優美。
雲峰 3564 峰嵬勢峭,氣概中剛,南北下臨深谷,北側密林峭壁危懸,其他坡面稍緩,峰頂板岩密佈,頂脊長平略布起伏。
南雙頭山 3356 雙峰東西駢峙,相距約半公里,高度相若,滿山淺竹,石有白斑,稜脊東側有水池。
三叉山 3496 全山為一寬闊之山塊,東分新康山支脈,起伏極緩,淺竹乏石,頂面布巒頭數座。
新康山 3331 側望孤高峭峙,穎銳錐天,宛如天宮堡壘,頂脊狹平,旁有巨大全岩銳尖一座,台灣十峻之一。
布拉克桑山
(部落散山) 3020 自三叉山至此大多起伏極微,脊上軟草如綿,縱走如履平地,峰頂狹而平緩展望佳。
向陽山 (蘭烏斯滔臘) 3603 自頂南望,頂平坡潤,淺竹乏樹,南脊寬闊,旁崩山斷崖橫亙三公里,直下南橫公路。
關山嶺山 3176 位於南橫啞口北脊,峰勢不峭。南為頁岩崩脊,頂多板岩碎片,脊狹瘦起伏量小,北脊杉林密菁岩崖處處。
塔關山 (關山北峰) 3222 稜脊狹瘦,起伏量深,頂尖而平,南連險瘦平稜,脊狹如刃,接危聳的恐龍尖。
庫哈諾辛山
(吳娃娜信山) 3115 居關山北伸西灣支稜上,岩層參差如矛峭壁深垂,頂脊狹瘦,起伏不大,杜鵑叢叢,矮杉簇簇。
關山 3668 山脊平直南北走向,西坡急峭,東坡稍緩為淺竹坡,南脊落差700公尺,北脊斷崖重重,台灣十峻之一。
海諾南山 (海多南山) 3175 走向紆曲,弓背東彎,東北為峭崖,北北西降坡陡,南脊較緩,山頂平闊淺竹,起伏量小。
小關山 3249 主脊成三角形,分向東北東南折轉,落差頗深,南北兩鞍皆箭竹密林,山頂略成長方形,滿山淺竹。
卑南主山 3295 山勢巍峨,基盤寬闊遍生淺竹,絕頂在西北端,北側有一大池,池水清澈。
北大武山 3092 頂脊狹瘦,兩脅坡急,自北南望其銳如錐,絕頂碎岩纍纍,南脊箭竹叢密,北脊陡降竹稀,上有大武祠。


八. 台灣高山三角點
台灣地區現存一等三角點84顆,二等三角點227顆,三等三角點1055顆,總計1366顆,不包括圖根點。
台灣地區一等三角點山峰計有84顆(含本島79、蘭嶼2、綠島、琉球、龜山島各1),其中百岳有11顆,1000公尺~3000公尺有32顆,茲將百岳之一等三角點概述如下:
1. 安東軍山:EL.3068m,百岳第96位,十潤之九,北三段南三玉山:EL.3952m,百岳第1位,五岳之首,玉山山塊唯一之一等角點。
2. 雪山:EL.3886m,百岳第2位,五岳之二,雪霸全稜唯一之一等三角點。
3. 南湖大山:EL.3742m,百岳第8位,五岳之四,北一段。
4. 東郡大山:EL.3619m,百岳第15位,十崇之四,南三段之東郡丹大橫斷西端。
5. 奇萊主山北峰:EL.3607m,百岳第16位,十峻之五,北三段北端。
6. 玉山主峰- EL.3952m,百岳第1位,為台灣「五嶽」之首
7. 三叉山:EL.3496m,百岳第26位,十崇之三,南二段南端。
8. 馬西山:EL.3448m,百岳第33位,十崇之五,南三段之馬博橫斷東端(90年新增)。
9. 白姑大山:EL.3341m,百岳第43位,十翠之六,合歡西稜之獨立山頭。
10. 卑南主山:EL.3295m,百岳第51位,十崇之八,南一段之南端,陷落區北端。
11. 北大武山:EL.3090m,百岳第91位,五岳之末,陷落區南邊之獨立山頭。
台灣山岳可細分為五大山脈:
1. 中央山脈.
中央山脈為本島主要分水嶺,北起宜蘭縣蘇澳,南迄屏東縣恆春半島,全長約340公里,名列百岳之山嶽頗多,更有多數河流切割侵蝕,本區變質雜岩構造非常複雜,諸如清水斷崖的陡峭岩壁,就是著名的景觀之一,本區著名的南湖大山至中央尖山連峰,也可觀察第四紀冰河遺跡的圈谷景觀,台灣脊樑不只支撐著這片土地,也造就出不少地理奇景。
2. 玉山山脈
玉山山脈自濁水溪以南迄高屏溪至,主要高山除玉山群峰外,有巒大山、郡大山等,範圍不大呈狹長型,然山勢高聳地形險惡。
3. 雪山山脈
雪山山脈北起台灣東北之三貂角,南迄濁水溪岸,長約180公里,呈東北-西南走向,除頗富盛名的主峰外,聖稜線諸岳及武陵四秀等,都是山系中不可多得的名嶽,而達觀山、棲蘭山等亦是中級山之翹楚,圈谷、折皺、斷層、地壘地形特別發達。
4. 阿里山山脈
阿里山山脈係西部麓山脈,單面山豬背嶺的地形的層階地形非常發達,主要為中央山脈東西側的過渡地帶,北起鼻頭南迄鳳山附近,全長約300公里,本區因屬過渡性質,海拔高度並不突出,除了少數抄過2000公尺,多數因距離平原不遠,而形成郊山密佈的區域。
5. 海岸山脈
海岸山脈就結構而言,係菲律賓海洋板塊和歐亞板塊擠壓碰撞而成,其縫合處為有名的花東縱谷,山脈全長約180公里,海拔平均高度在400公尺以下,最高的山嶽為新港山,高度為1682公尺。
九 台灣山脈環境景觀

灣是一個年輕的島嶼,由於地殼由東向西的擠壓提升運動,將台灣演化一座呈南北向的海島,其中最明顯的地質景觀就是叢山峻嶺,形成多道南北向山脈(中央脊樑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海岸山脈)這些山脈夏天受到東方及西南海洋雨水的滋潤,以及冬天東北季風雨雪的滋養,讓台灣的山域因高度地形環境的差異,進而形成不同的地質、植被、景觀,使得台灣高山呈現不同的景致美感,從低中海拔到高海拔,處處展現優美、峻秀、陡峭、奇險的地質景視。
而在這些山脈山地佔台灣享百分之七十的土地上,孕育的生命力確是在世界中屬於最優質的,生存其中動、植物的種類也非常多樣,台灣最早的人類文化是由原民住擔剛,原住民利用山林資源遊獵遷徒,過程中形成最早的獵路及部落,再加上清朝、日據時期之理番築道,進而有台灣理番警備的越嶺道,台灣的蠻荒之地高山,方有人跡進入研究及攀登,而在台灣生活水準提升之後,更多岳界的山友相繼投入登山資源的調查,依據典故發掘定名更多的山脈山系名稱,讓更多的山友可以遵循前人的足跡,進入山域冒險探索。

十 .台灣山岳豐沛的自然景觀資源

央脊樑山脈為台灣最長最大之山脈,有屋脊山脈或台灣屋脊之稱,北起蘇澳,南止於鵝鑾鼻,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長達330公里,山脈東側陡峭、西側較緩。
擁有台灣五嶽三尖的南湖大山、中央尖山、秀姑巒山、達芬尖山、北大武山等高山綿延整個山系。中央山脈為台灣五大山脈之一,北起宜蘭縣蘇澳附近的東澳嶺(821公尺),南抵台灣本島最南端的鵝鑾鼻,位於台灣島中央偏東,全長約340公里,東西寬約80公里,呈北北東至南南西走向縱貫全島,為全島最長的山脈,有「台灣屋脊」之稱,所以又稱為「脊樑山脈」。另兩大高山型山脈,「雪山山脈」和「玉山山脈」,它將台灣全島分成了西大、東小不對稱的兩半,東部地勢較險峻,而西部則較寬緩。同時中央山脈也成為全島各水系的分水嶺。
中央山脈高峰連綿,台灣百岳有許多名峰位於中央山脈之中,如:
秀姑巒山(3825公尺) 南湖大山(3742公尺)
合歡山(3714公尺) 中央尖山(3705公尺)
關山(3668公尺) 奇萊主山北峰(3607公尺)
向陽山(3602公尺) 奇萊主山(3560公尺)
三叉山(3496公尺) 丹大山(3325公尺)
能高山(3262公尺) 北大武山(3090公尺)
根據統計,中央山脈中的台灣百岳名峰,總數佔台灣五大山脈之冠。
中央山脈自宜蘭縣東澳嶺後,大白山(1369公尺)是第一座超過1000公尺的山峰,三星山(2352公尺)則是一座超過2000公尺高度的著名山峰,此後高度即均在2000公尺以上,南湖大山北緣的巴都諾服山高度超過3000公尺(3167公尺),此後則進入高山地區,為登山健行路線。自南湖北山起至中央尖山這段,被稱為"北一段"。中央尖山至甘著峰間之稜線,因地形破碎,更稱"死亡稜線"之稱呼。從甘薯峰至中橫間,被稱為"北二段"。 因為中橫宜蘭支線的開通,沿線的山峰易於攀登,因此合歡群峰(合歡山主峰、北合歡山、西合歡山、合歡山東峰、合歡尖山、石門山)並未列入"段"中。從奇萊連峰山的起登點松雪樓開始,經奇萊主山北峰、奇萊主山、奇萊南峰、南華山、能高山、能高山南峰、白石山、安東軍山以迄低於3000公尺的草山、摩即山區,被稱為"北三段",但又因為此段太長,故岳界復將其細分為"奇萊連峰"、"能高安東軍"。 中央山脈主脊在安東軍山以南陷落,一直到丹大山才又上升到3000公尺以上,並在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區形成中央山脈最高峰區塊,與玉山山脈爭鋒的場面,從丹大林道以南,至八通關越嶺道間,被稱為"南三段"。在大水窟池以下,到南部橫貫公路之間,被稱為"南二段",自南橫以南,至卑南主山間,則為南一段。 卑南主山至北大武山間,為中央山脈陷落區,高度低於3000公尺,稜線寬廣、低平,位於雲霧帶降雨豐富,淤積成許多湖沼,如萬山神池、藍湖、大鬼湖、遙拜池、紅鬼湖與小鬼湖,最後通過大武山塊下降海拔至2000公尺茶仁山、衣丁山,再下降至1500公尺姑仔崙山,此段又區分稱為『南南五段、南南四段、南南三段、南南二段、南南一段』。
北一段至南一段之百岳表:
北一段: 審馬陣山、南湖北山、南湖大山、南湖東峰、巴巴山、馬比杉山、南湖南峰、中央尖山
北二段: 閂山、鈴鳴山、無明山、甘藷峰
北三段: 奇萊北峰、奇萊主峰、奇萊南峰、南華山、能高山、能高南峰、白石山、光頭山、安東軍山
南三段: 無雙山、東郡大山、東巒大山、丹大山、義西請馬至山、內嶺爾山
南二段: 八通關山、大水窟山、達芬尖山、塔芬山、轆轆山、雲峰、南雙頭山、三叉山、向陽山
南一段: 關山、庫哈諾辛山、海諾南山、小關山、卑南主山


4.北一段至南一段各路段之環境景觀
北一段:
南湖大山 南湖大山標高3742公尺,是南湖山塊的主峰,中央山脈北段的第一高峰,同時也是台灣高山五嶽之一。整座山是由赤褐色粘板岩間夾著石英岩所構成,它的山勢孤拔峭聳,南北對峙,不過在平緩的山頂上,卻有著十分遼闊的視野。南湖大山最有名的「圈谷」,是從北峰到東北峰、東峰到主峰,兩條嶺脊環峙形成的一個大圈谷,一般認為是冰河時期的冰斗遺跡。「圈谷」下有一間現代化的太陽能山屋,是絕無僅有特殊景觀。
南湖北山 南湖北山位於主峰的西北方,中央山脈的主稜上,標高3536公尺,三等三角點,北山的山頂平坦,坡度緩和,輕輕鬆鬆就能攻上山頂。
南湖東峰 南湖東峰標高3632公尺,整座山峰由斜板岩所構成,北邊是一處斷崖,靠近主峰的山麓是一片廣闊的起伏面,東峰的山勢算是得上雄偉,因此亦名列台灣高山八十四峰之一。
中央尖山 標高3705公尺,三等三角點的中央尖山,是台灣高山「三尖」之首,整座一由碎裂的頁岩構成,上面覆蓋堅硬的礫岩,外形呈三角形。除了東面稜脊寬闊,坡度緩和,容易登頂外,其他三面都是斷崖絕壁。站在遠方看中央尖山,像金字塔的山峰,往往讓樂山者嚮往不已。
北二段:自死亡稜線後,中央山脈主稜進入“北二段”的範圍之內,往南一直到中部橫公路之大禹嶺為止,行政區域屬於宜蘭縣、台中縣、花蓮縣,全區均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之內。大體上,北二段承襲北一段壯麗之山容,尤以無明山東面之『無明大崩壁』為代表,其崩壁落差達1500公尺以上,遠在奇萊等山區,都可清楚的以肉眼見到,如紮營在其南面3公里遠的鈴鳴山,也常可聽到土石崩落得聲響!可見其地質、地貌的不穩定性!北二段自無明山以南地形轉趨和緩,已不較先前之險峻,鈴鳴山附近已是草原山頭地形,到了畢祿山接合歡山的地方,更是大片的高山草原景觀。北二段上較為有名的山頭除了主稜上的甘薯峰(3156公尺)、無明山(3449公尺)、鈴鳴山(3240公尺)、畢祿山(3370公尺)外,其支稜上還有閂山(3167公尺)、鋸山、羊頭山(3033公尺)等高度超過3000公尺的大山。
北三段:自大禹嶺下山後中央山脈進入北三段的範圍,一直到安東軍山為止,行政區域屬於台中縣、南投縣、及花蓮縣,奇萊南峰以北仍屬於太魯閣國家公園的範圍。大體上,北三段已擺脫中央山脈北段的地質特色,轉為中北段準隆起平原的地質型態,能高越嶺由南投盧山至花蓮銅門,沿線可見雲海、天池、檜林,景色美不勝。北三段中較為著名的山頭從北到南包括:奇萊北峰(十峻之一)(3605公尺)、奇萊主峰(3559公尺)、奇萊南峰(3357公尺)、南華山(3182公尺)、能高山(3261公尺)、能高南峰(十峻之一)(3240公尺)、白石山(3108公尺)、光頭山(3059公尺)、安東軍山(3067公尺)等;支稜上還有『奇萊東稜』(奇萊北峰東側支稜)及『干卓萬山塊』(草山山頭西側支稜)等兩處非常有名的高山縱走路線。
南三段:南三段位於南投縣和花蓮縣,即指中央山脈主脊自秀姑坪經秀姑巒山、馬博拉斯山、馬利加南東峰、義西請馬至山、丹大山、關門山、六順山到七彩湖邊段稜線;南經秀姑坪至大水窟山接南二段、北經七彩湖至能高安東軍的北三段。南三段是中央山脈位處偏遠的荒山深入最原始的地方,地形最複雜的山區。廣泛的包括丹大山列、東郡山彙、馬博橫斷和七彩湖、六順山,因其幅地廣闊,所以岳界開發多條的路段進入南三段。
南二段:中央山脈自秀姑巒山後,進入南二段的範圍之中,往南一直到向陽山為止。行政區域位於高雄縣、花蓮縣與台東縣,全境屬於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之內,自秀姑巒山起向南經大水窟山(3724公尺)、達芬尖山(3222公尺)、塔芬山(3046公尺)、轆轆山(3277公尺)、雲峰東峰(3400公尺)、南雙頭山(3340公尺)、三叉山(3494公尺)、向陽山(3600公尺),最後從南橫向陽工作站下山接南部橫貫公路,南二段延續南三段中稜線遭嚴重擠壓的特色,整段路線中稜線扭曲變形,形成鋸齒狀稜脈。南二段向陽山三叉山路線中,精華路線大都為高山草原、高山湖泊,視野極佳。
南一段:從向陽山下來後,再往南面的中央山脈就屬於南一段,全線屬於高雄縣與台東縣的交會處,關山以北仍屬於玉山國家公園的範圍內。從關山(3666公尺)起向南經海諾南山(3173公尺)、小關山(3248公尺)、雲水山(3140公尺)、馬西巴秀(3060公尺)最後到卑南主山(3293公尺),接下來就往西下切到荖濃溪林道的石山工作站,經由藤枝、六龜下山。路線中另有南橫三星之名四座百岳,關山、塔關山、關山嶺山、庫哈諾辛山,沿線山景壯闊奇險秀麗,一般傳統路線是由關山至卑南主山為南一段。
北大武山塊:列為「台灣五嶽」之一的北大武山,也是南台灣及台東縣金峰鄉的交界處,中央山脈主脊的最南端,標高3090公尺,一等三角點,是南台灣唯一超過3000公尺以上的山峰,因此有「南台灣屏障」的雅號。北大武山的山形巍峨壯碩,但是山脊瘦狹,東西兩側彷彿被削去一樣,因此由北往南望去,如同一個尖銳的錐形體,山頂布滿碎石,幾乎沒有樹木。在距離三角點約1小時路程的「大武祠」是日據時代的高砂義勇軍紀念神社。檜谷山莊是北武山上較明顯的建築物,山友們大多以山莊作為中繼站。北大武山之美,在於她蜿蜒的山勢、雲瀑、日出、神社、原住民傳說等人文自然薈萃,及經常籠罩在飄緲雲霧中的山容。站在遠處眺望北大武山,彷彿是欣賞一幅中國山水畫,然而真正置身在山頂時,卻又是天雲清朗視野極佳。北大武山屬於林務局的針闊葉樹林自然保護區,區內除有壯觀的鐵杉、雲杉、紅檜及櫟林外,還有台灣紅豆杉、山肉桂、十大功勞等珍稀植物,野生動物則有台灣野豬、山羌、鬃山羊、白鼻心、華南鼬鼠等,常見鳥類有繡眼畫眉、藪鳥、山紅頭、棕面鶯、小啄木、大冠鶁、鳳頭蒼鷹等,瀕臨絕種的帝雉偶而會出現,在兩千公尺以下的針葉林,生態資源相當豐富。
5.南南段各路段之環境介紹:
(1)卑南主峰至大鬼湖【南南五段】:
是一片莽林灌欉芒草惡地之地貌景觀,山區潮濕氣候多變,地形險惡難行人煙罕至,除非研究調查人員、原住民之獵人或採集者方會進入這個山域活動,也是內本鹿越嶺道橫斷東西部的通過點,其路跡早已崩塌損壞不堪使用。
(2)大鬼湖至小鬼湖【南南四段】:
是中海拔一千至二千公尺海拔高度的領域,也是雙鬼湖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不管從偏北多納林道或霧台佳暮林道進入,亦或由霧台阿禮產業林道進入,想要貫穿大小兩鬼湖之間之山域也是困難重重,稍有不慎有可能會迷失其中,過去也曾有登山隊伍迷路其中之新聞略有所聞。這幾年大小鬼湖縱走路線也少有隊伍進入或縱走,如果沒有親自走過,對於地貌地形非常熟悉,一般登山隊伍不可能隨便嘗試。
(3)小鬼湖至北大武山【南南三段】:
霧台阿禮進入小鬼湖的林道,經過幾次南部超大豪雨的沖蝕破壞下,小鬼湖林道也有兩三年時間無法騎乘機車進入至林道深處之工寮,進而進入小鬼湖也只有每年秋冬季乾旱時期,由霧台鄉進入的獵人方會維修簡易的行走步道,以方便進入小鬼湖或知本主山附近的獵場進行狩獵。此次縱走隊伍由小鬼湖出來經由林道抵霧頭山登山口與運補人員會合,運補人員進入之前也都先行勘察地形,運補之時也攜帶繩索於危險地形繫綁,以確保個人安全,也會通過知本岳嶺。
從霧頭山往南前行時會通過魯凱族舊好茶雲豹之路越嶺鞍部,茶埔岩山,舊好茶部落看日出躍出點,祖靈歸息之地,再通過台灣最危險死亡稜線的塔岩峰段,此段通過的登山隊伍寥寥可數,如果不是縱走路線誰也不敢冒著生命危險去橫越。冬天橫越此稜段時有可能遭遇強風,此次縱走隊伍12月17日早晨就在茶埔岩山附近遭遇雲瀑區的氣候影響,於氣溫零下六度時,強風加上下雪,使得隊伍不得暫停行進,等待日出將飄雪曬融以後再往前挺進,嚮導柯正民也在此稜段時以岩塔峰之險峻的狀況行進之岩點尖端只有丁字褲後邊布條那麼的細稍有不慎可能往兩邊深谷墜落,由此可見此路段之險惡陡峭。
(4)北大武山至衣丁山【南南二段】:
北大武山向南行走至鐵杉箭竹林時,往東南方向續行就是往南大武山方向,南北大武山之縱走近幾年亦有幾隊登山隊伍成功攀爬縱走,稜線上都是杜鵑林、石南密林、高山芒草區,如果沒有行走經驗要想輕易通過,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困難,此路段部份路徑位於中央山脈東方坡面,太平洋飄移的水氣在此處凝結後降落,所以造成潮潤濕滑的環境,西方坡面屬於乾燥型區域。由來社山再往南走時稜線上都是茂密的芒草區,而且沒有容易取得的水源,必須由稜線下切至較低海拔的溝澗水源取水,所以在行進速度時間都會受到遲至延誤,也會通過赤山卑南道(崑崙坳越嶺道)越嶺點。
(5)衣丁山至姑仔崙山【南南一段】:
此路段位浸水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全區林相密實潮濕不易通過,終點姑仔崙山位於浸水營人文古道西面入口,林道左向叉路山徑前行即可到達,浸水營人文古道是南部登山山友時常造訪的古道山徑,也是台灣現今還保持路徑完整且開發整修成休憩景觀步道的東西向越嶺人文古道。











十一.登山活動的類別:
一、 郊山:
所謂郊山、一般是指市區近郊可以當天往返的小山、除了少數山峰會接近海拔二千公尺的高度以外,通常是指海拔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下有明顯山徑的山區。
二、 中級山:
中級山是指介於郊山至三千公尺以上高山地區之間,廣泛的山林地帶,大約是海拔一千五百公尺以上至三千公尺以下,無法當天往返,要在山區住宿一夜以上的行程。
三、 高山:
台灣岳界習慣上把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峰通稱為高山,由於有百岳俱樂部點選了一百座超過三千公尺以上的高山,稱為「台灣百岳」,因此一般人也都接受將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區稱為高山地帶。事實上台灣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共有二百五十八座之多。

一、 短程型
其活動地點以在中級郊山為主,屬於一至二天活動行程。
◆加里山鹿場神仙谷 ◆鳶嘴山、稍來山 ◆巴福越嶺 ◆八仙山 ◆松蘿湖 ◆禿禿斯稜線
◆天巒池賞雪 ◆合歡北峰 ◆北插天山
◆合歡山 ◆阿里山 ◆塔關山 ◆玉山 ◆雪山 ◆關山嶺山
◆北橫拉拉山 ◆巴博庫魯山 ◆觀音山 ◆大崗山 ◆溪南山 ◆鳴海
二、 中程型
以中級山或高級山為地點,屬於二天至四天三夜,行走30至50公里左右之行程。

◆奇萊連峰 ◆雪山主峰 ◆關山
◆丹大林道 ◆三叉山 ◆大壩尖山
◆玉山主北峰 ◆玉山、秀尖縱走 ◆卑南主山
◆白狗大山 ◆北大武山 ◆向陽山
◆武陵四秀 ◆大、小鬼湖 ◆羊頭山
◆能高越嶺 ◆八通關古道、玉山縱走
三、 長程以中級山或高級山為主,屬於四天以上,行走50公里以上之活動行程。
◆聖稜線 ◆奇萊東稜 ◆玉山群峰
◆南湖中央尖山 ◆塔關山、關山嶺山 ◆太魯閣山列
◆能高安東軍 ◆雪山山系 ◆千卓萬山列
◆中央山脈 -> 丹大橫斷◆馬博橫斷 ◆大霸尖山
◆中央山脈大縱走 ◆南二段 ◆南一段

國家公園成立時間表
項次 名稱 成立時間 面積(公頃) 備註
1 墾丁國家公園 1984.01.01 32,631 陸域17,731、海域14,900
2 玉山國家公園 1985.0.10 105,490 高山型,30座百岳
3 陽明山國家公園 1985.09.16 11,456 郊山型,磺嘴山及楓林瀑布2區生態保護
4 太魯閣國家公園 1986.11.28 92,000 高山型,27座百岳
5 雪霸國家公園 1992.07.01 76,850 高山型,19座百岳
合計面積3184㎞2,為台北市面積之12.5倍,佔本島總面積之8.8


第二節 台灣的水系資源
台灣野溪溫泉

名稱 可及性 名稱 可及性
台北市 高雄縣
磺溪溫泉 不易 十坑溫泉 不易
台北縣 十二坑溫泉 不易
庚子坪溫泉 四傳 十三坑溫泉 很難
四礦坪溫泉 容易 復興溫泉 不易
八煙溫泉 四傳 梅山溫泉 不易
萬山溫泉 很難
桃園縣 屏東縣
嘎啦賀溫泉 不易 雙流溫泉 不易
四稜溫泉 不易 大武溫泉 很難
新竹縣 宜蘭縣
秀巒溫泉 容易 梵梵溫泉 四傳
泰崗溫泉 很難 天狗溪溫泉 不易
苗栗縣 多望溪溫泉 不易
天狗溫泉 埋沒 清水溫泉 容易
雪見溫泉 埋沒 碧候溫泉 容易
台中縣 四區溫泉 困難
神駒谷溫泉 容易 四季溫泉 不易
馬陵溫泉 管制 烏帽溫泉 很難
德基溫泉 管制 排骨溪溫泉 不易
南投縣 莫很溫泉 很難
精英溫泉 四傳 茂邊溫泉 困難
雲海溫泉 不易 興乾溫泉 困難
太魯灣溫泉 容易 大濁水溫泉 困難
瑞岩溫泉 容易 花蓮縣
奧萬大溫泉 不易 二子山溫泉 四傳
萬大北溪溫泉 埋沒 萬榮溫泉 不易
惠蓀溫泉 困難 東里溫泉 不易
樂樂谷溫泉 不易 枋仔崙溪溫泉 不易
無雙溫泉 困難 富源溫泉 不易
丹大溫泉 很難 大分溫泉 困難
和社溫泉 不易 台南縣
十八重溪溫泉 埋沒 龜丹溫泉 不易
六重溪溫泉 不易
台東縣
比魯溫泉 四傳 碧山溫泉 不易
近黃溫泉 不易 暇末溫泉 容易
都飛魯溫泉 不易 彩霞溫泉 容易
轆轆溫泉 不易 土板溫泉 容易
栗松溫泉 困難 普沙羽揚溫泉 不易
摩刻南溫泉 不易 利吉溫泉 容易
桃林溫泉 不易


重要河川圖
台灣共有129水系 主要河川24水系
次要河川29水系 普通河川79
濁水溪為台灣第一大河流,全長186.4公里,發源於中央山脈的合歡山主峰與東峰之間的武嶺,流域面積為4324平方公里。高屏溪又名下淡水河,全長170.9公里,是台灣第二大河流,發源於玉山山脈東麓和中央山能的秀姑巒山西麓,流域面積3256平方公里。淡水河王長158.7公里,是台灣第三大河流,主要支流有基隆河、新店溪與大漢溪,流域面積為2705平方公里。大甲溪發源於中央山脈西麓,全長140.2公里,流域面積1272平方公里。曾文溪全長138.5公里,流域面積為1212公里。大肚溪又名烏溪,全長116.8公里,是台灣第六大河,流域面積2072平方公里。
台灣全省適合溯溪之河域
溪場名稱 環境特性及其適合支流 溯登


部 大屯山區 除豪雨或颱風季溪水氾濫較不適宜外,四季皆可,包括: 陽明溪、馬槽溪、中湖溪 頭前溪:其支流上坪溪亦適 合溯溪 冷水坑溪、瑪鍊溪、富士溪
淡水河流域 支流南勢溪及大漢溪與其支流高干溪
烏來南勢溪支流 娃娃谷、南勢溪與四重溪


部 合歡溪 沿線可見高山溪流生態環境 可溯登合歡西峰
後龍溪流域 支流關刀溪 可溯登關刀山
大甲溪流域 支流南湖溪、支流伊卡丸溪 可溯登雪山
濁水溪流域 支流陳有蘭溪
沙里仙溪 可見原始森林 可溯登玉山

部 高屏溪流域 荖濃溪、隘寮溪、濁口溪、寶來社、口社溪、拉克斯溪、楠梓仙溪
東港溪流域 涼山溪、來社溪、瓦魯斯溪


部 立霧溪 神祕谷(支流沙流卡礑溪)-太魯閣國家公園
大崙溪 自南橫新武橋往上游溯去,沿途的景色多變
三棧溪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南側,分為三棧南溪及北溪
鹿野溪 探訪魯凱禁地大鬼湖、內本鹿越嶺道


技術等級
1. A級溪:適合出入門的短程溪谷,易術又不必使用繩索確保技術。
2. B級溪:適合初級技術者,在直攀瀑布,涉渡身潭急流時,要使用繩索攀登術。
3. C級溪:適合中級技術者,需在溪谷宿營的中程溪谷,應用高度技術通過瀑布、峽谷等多難度地形。
4. D級溪:適合高級技術者,需要緊急露宿的長程溪谷,需具備綜合登山技術來通過各種高難度地形 5.E級溪:探險家度的高級溪谷,在涉渡直登或高繞時,萬一失敗就可能導致死亡的險地。

第三節 自然景觀資源

高山型國家公園景觀資源

太魯閣國家公園

區域地點:
位於台灣東部花蓮、台中、南投三縣的交界處。
可提供生態觀光活動之自然與人文吸引力:
1. 地形、地質:因地殼隆起、河流下切和沉積作用,造就本區多變錯綜的地形景觀,山岳景觀、峽谷景觀、斷崖景觀、瀑布景觀、天然湖泊景觀、高位河階地、河谷地形之美。園區內二千公尺以上的高山躋身入「台灣百岳」的高山就有27座,其中以南湖大山、奇萊連峰與合歡雪景觀,最著名的有:燕子口、長春祠、九曲洞與白楊瀑布等。
地質年齡為台灣最古老部分,由各種片岩及變質石灰岩所構成,其中夾雜少量片麻岩。著名的地質景觀包括:岩石之美、礦石之美、地質控制之地形景觀、溫迫及清水斷崖石灰岩峭壁景觀。
2. 水文:園區內主要的水系為立霧溪。
3. 動物:全區特有種鳥類,以藍腹鷴、台灣藍鵲、紅胸啄花鳥最具特色。有兩棲類、爬蟲類,其中以兩棲類的山椒魚;魚類中的櫻花鉤吻鮭;爬蟲類的雪山草蜥、菊池氏龜殼花佔較高的學術地位。本區內最具特色的野生哺乳動物,其中大型野生動物有台灣獼猴、山羌、長鬃山羊、野豬和台灣黑熊等。
4. 植物:園區隨地勢變化而垂直分布為海岸沙灘植物、峽谷石灰岩生植物、闊葉樹林(大葉楠)、檜木林、二葉松林、雲杉林、鐵杉林、冷杉木、玉山圓柏林及高山植被,可說是台灣植物生態體系的縮影。因特的生育環境與植物演進而數量稀少,被列為稀有植物的就有57種,其中以清水圓柏、南湖柳葉菜、南湖杜鵑、太魯閣櫟、太魯閣大戟等較具學術研究及保育意義。
5. 古蹟:史前遺址以位於立霧溪口南岸河階地的太魯閣遺址-巨石(麒麟)文化最具研究價值,其他可發現史前遺址的據點尚有布洛灣、西拉岸、巴達岡、山里拉(下梅園)、陶塞及西寶等處,距今約有二、三千年歷史。
6. 民俗文化:泰雅是台灣高山原住民族之一,居於太魯閣一帶的是泰雅族之東賽德克群。泰雅族傳統以山田焚墾的農業為主,兼有狩獵、捕魚及採集活動;有黥面及拔牙的習俗。泰雅族的紡織服飾、吟唱舞蹈、麻織、及木器、編竹、製草、結網等手工藝精巧細至緻,居諸原住民族之冠。
適合生態觀光之建議路線
1. 神祕谷步道
(1) 環境特性:神祕谷因砂卡溪常年清澈碧綠,步道幽邃神祕而得名。可與大禮-大同步道形成一循環路線。
(2) 具吸引力物種:步道沿途動植物資源豐富,適合做賞蝶等知性之旅。
2. 蓮花步道
(1) 環境特性:位於中橫公路164k的迴頭彎,沿平緩小徑行至九梅吊橋即接往蓮花池步道。蓮花池海拔高約1200公尺,為一天然高山湖泊,昔稱「天潭」。
(2) 具吸引力物種:由九梅吊橋至道花池一路是原木階梯呈「之」字形陡坡上昇。沿途生態豐富可賞鳥、賞蝶。
3. 中橫公路-花蓮
(1) 環境特性:中橫公路經武嶺、大禹嶺、關原、碧綠、慈恩、洛韶、天祥至花蓮,沿途的地質、生態景觀「地滑現象」;碧綠的神木,慈恩的霧林都是難得的景緻;洛韶則有豐富的鳥類資源,可做賞鳥活動;在燕子口可觀賞到壺穴、鵝卵石、小雨燕等景觀;在九曲洞則可見到上升氣流的「一線天峽谷」的特殊景觀。


玉山國家公園

區域地點:
  南投縣、嘉義縣、高雄縣、花蓮縣。位居於台灣本島中央高山地帶,全區以玉山主峰為中心。
可提供生態觀光活動之自然與人文吸引力:
1. 地形、地質:本區海拔3000公尺以上名列台灣「百岳」的山峰有30座。其中玉山主峰、秀姑巒山、達芬尖山為台灣「五嶽三尖」的二嶽一尖,而馬博拉斯山、玉山東峰、新康山、玉山南峰則為台灣「十峻」之四峻。由於造山運動再加上強風、重雨、冬雪等作用,塑造出本區內的深谷、崩崖及各種的河川地形景觀。著名的東埔斷崖和金門峒斷崖,即是造山運動形成斷層而造成的。
2. 水文:玉山國家公園是一個良好而廣大的集水區,是台灣中、南、東部的大河濁水溪、高屏溪、秀姑巒溪之發源地。區內有陳有蘭溪、郡大溪、南梓仙溪、荖濃溪、拉庫拉庫溪。而雲龍瀑布、乙女瀑布則為河川上游的懸谷式瀑布。另外,中央山脈的大水窟、塔芬池、嘉明湖、南橫的天池為高山湖泊。
3. 動物:其中有長鬃山羊、水鹿、台灣黑熊、野豬、山羌、台灣獼猴更是本區最珍貴的大型動物。鳥類已發現和記錄的約150種,因海拔高爬蟲類較少,兩棲類則有珍稀的冰河期孓遺生物-山椒魚。高山溪谷中則有台東間爬岩鰍等特有種魚類。另外,蝶類有228種,佔台灣蝴蝶種類之半數。
4. 植物:本區蘊育著豐富多樣的植物林相,從低海拔地區,往上依序可看到闊葉林、針闊葉混合林、雲杉林、鐵杉林以及高大聳直的冷杉林,其上是由玉山圓柏和玉山杜鵑等組合的矮盤灌叢及高山寒原植物帶。而中央山脈主脊上則多箭竹草原分佈。
5. 古蹟:八通關是清未經營闢建的東西走廊,從竹山經八通關通達玉里,蜿蜒110公里與八通關越嶺道、南橫公路附近的關山越嶺道皆為重要歷史遺蹟。另外,漢人之墾荒歷史與砌路手法值得研究,亦有許多布農族生活之舊社遺址與感人的抗日事蹟。
6. 民俗文化:根據史料及實地調查,在玉山地區的陳有蘭溪流域已發現史前遺址及石器、陶器等遺物。自清代以來,高山原住民亦曾散居在郡大溪河谷地帶,並活動於陳有蘭溪縱谷地區。目前緊臨園區之布農族,只有二個村落,即園區西北側的南投縣信義鄉東埔-鄰及西南側的高雄縣桃源鄉的梅山村,其歌舞與編織,亦為本區獨特的藝術。
東埔村-鄰位於陳有蘭溪與沙里仙溪的交會處,東埔為曹族語TONPO
,是斧頭的意思,起源於曹族人曾在此製造斧頭。而布農族則稱此地為HANUPAN,乃獵場的意思,因此地依山傍水,從前是野生動物活動的地方。而目前住在東埔的布農居民是約在二百餘年前,由郡大溪谷遷移而來的。
適合生態觀光之建議路線:
1.塔塔加遊憩區步道:
(1) 環境特性:串聯鹿林前山、鹿林山、麟趾山,山勢平緩,視野廣闊,為極佳的健行線。此地原為檜木及鐵杉林,由於砍伐及多次森林火災,目前除少量鐵杉林外,主要為台灣二葉松及華山松林。
(2) 具及引力物種:山頂及開闊地常由玉山箭竹和高山芒組成大片的草生地。步道中途有大鐵杉,為年代久遠的鐵杉。鹿林山另有一大片鐵杉白化林,為火災所遺留。有時亦可見到台灣獼猴。
2.南橫公路梅山至埡口段
(1) 環境特性:南橫公路經玉山國家公園的西南角,梅山口為園區南方的入口,附近的梅山為布農村落。
(2) 具吸引力物種:梅出至埡口沿線地形因受蓬萊造山運動及濃溪長年切割侵蝕,地層及地貌變動激烈。沿途有河岸階地、楔形蝕谷、高山湖等特殊地形及玄武岩、綠色火成岩等多樣岩體種類,為天然地理、地質教室。
4. 東埔-玉山主峰
(1) 環境特性:東埔為玉山國家公園北端登山步道出入口,登山口在東埔前方往上繞著陳有蘭溪而行。觀高坪在觀高上部,此處為欣賞金門峒大斷崖的最佳眺望點。
八通關草原為一鞍部地形,自古即為台灣東西交通的據點。本路線不作長程遠,卻可同時經歷古道、高山、溪谷、瀑布、草原、高山湖等多樣性的遊舔體驗。大水窟依在南大水窟山鞍部,為矮箭竹坡所圍繞,如翠海中的一顆明珠。
(2) 具吸引力物種:八通關草原上散佈著森林火災後的二葉松,午後常為雲霧籠罩,景緻淒美。主峰下有大片碎路坡,此區的玉山主山層地質沉積及褶皺景觀清晰可見。且沿途可所賞到大片玉山箭竹與法國菊,在大水窟附近有景緻優美的瀑布。


雪霸國家公園

區域地點: 雪霸國家公園範圍跨越新竹縣五峰鄉、尖石鄉,苗栗縣泰安鄉,台中縣和平鄉。
可提供生態觀光活動之自然與人文吸引力:
1.地形、地質:國家公園區內出露的岩層為第三紀始新世至中新世輕度變質岩,變質程度由東南向西北漸減。由於到板塊相撞的影響,褶皺軸面及斷層面等大多呈東北、西南走向且均呈突向西北的弧形。而因受河流侵蝕,雪山山脈被切成為北部的阿玉山階段的山地、中部的雪山地壘以及南部的埔里陷落區。
2.水文:區內河流經分水嶺切害為四區:東北為淡水河集水區,東側為蘭陽溪源頭,南部為大甲溪源頭,西北隅為大安溪流域。
3.動物:園內的野生動物種類繁多,依調查現有三十二種哺乳類、九十七種鳥類、十四種爬蟲類、六種兩生類、十六種淡水魚及八十九種蝴蝶等,其中彌足珍貴,堪稱「國寶魚」的櫻花鉤吻鮭(台灣鱒)、台灣黑熊、石虎、山椒魚、升天鳳蝶等。
4.植物:保留調查有維管束植物一千一佰零三種。而雪山、大霸尖山稜線附近之高山地區存有眾多地質年代以來的孓遺植物。例如台灣擦樹。園區內稀有植物共有六十一種例如棣慕華鳳仙花,特產於本區觀霧附近。
5.古蹟:北坑溪古道,其上段由觀霧至曙光下段由曙光至二本松。沿途經過九處日據時代之警所遺址。
5. 民俗文化:泰雅族、賽夏族雖聚居於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內,但一直活躍於雪霸國家公園內的高山地帶,生活習俗已與雄偉的大自然渾為一體。其內之民俗文化,可包括其信奉為聖山之大霸尖山等相關之神話; 生活習俗與狩獵文化等。可由國家公園境內之高山名或地名等發現,如:聖稜線; 凱蘭特崑山、穆特勤布山等,皆源自於其泰雅語的原名。而所行走之登山步道亦是源自以前泰雅族獵捕動物之路經,或部落間聯洛的社路等。









第四節 文史景觀資源

(一)山徑越嶺古道資源:
1.福巴越嶺:台北縣烏來鄉至桃園縣復興鄉
  台北-烏來-福山-檜山駐在所-拉拉山駐在所-越嶺鞍部-達觀山神木園區-上巴陵-大溪
2.馬里科灣道路:桃園縣復興鄉至新竹縣尖石鄉
  北橫巴陵-爺亨-三光-泰平-玉峰-宇老-田埔-秀巒
3.霞喀羅古道:新竹縣尖石鄉與五峰鄉
  新竹-竹東(竹林交流道)-清泉-石鹿-田村台駐在所-
楢山駐在所-白石駐在所-白石吊橋-馬鞍-粟園-養老-
秀巒-尖石或巴陵
4.北坑溪古道:苗栗縣泰安鄉
  竹林交流道-五峰-觀霧林遊樂區-觀霧山莊-古道入口-
榛駐在所-泉駐在所-鹿山駐在所-曙駐在所-北坑駐在所-幸原駐在所-雪見溪營地-雪見駐在所-日向駐在所-萩岡駐在所-同馬限林道-二本松-梅園-象鼻-東勢或卓蘭
5.出雲稍來警備道:台中縣和抨鄉與東勢鎮
  東勢穿龍道路-穿龍-林道-大棟檢查哨-大雪山林道-
酒保坪-太平籠-和平
6.裡冷清流連絡道:台中縣和平鄉與南投縣仁愛鄉
  豐原-東勢-中橫公路-裡冷溪林道-越嶺鞍部(土地公廟)-眉原山-別毛山-清流產業道路-清流
7.守城大山越嶺:南投縣仁愛鄉
  東勢或草屯-北港溪-惠蓀林場-小出山林道-小出山-關刀溪營地-丁字山-守關山-守城大山來回-夢谷農路-夢谷-埔霧公路
8.曲冰武界(中之線)警備道:南投縣仁愛鄉
  埔里-霧社-萬大道路-萬大-曲冰遺址-曲冰-法治一號吊橋-親豐產業道路-武界-東埔武界道-埔里
9.水沙連古道:南投縣魚池鄉與水里鄉
草屯-埔里-日月潭-頭社-銃櫃-土地公鞍嶺古道-二坪仔-水里
10.八通關古道(陳有蘭溪段):南投縣水里鄉與信義鄉
   名間或西螺交流道-集集-水里-信義-愛國國小-清古道-風櫃斗-新鄉-羅娜-久美-同富-東埔溫泉-沙里仙溪林道-同富-新中橫公路-水里
11.新高山道(日據時期八通關警備道路、玉山山道):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阿里山鄉與高雄縣桃源鄉
   嘉義-阿甲山-上東埔-塔塔加鞍部-排雲山莊-玉山主峰-玉山北峰-荖濃溪-八通關-觀高工作站-對關0乙女瀑布-雲龍瀑布-東埔
12.楠溪梅蘭林道越嶺(楠梓仙溪林道、梅蘭林道):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阿里山鄉與高雄縣桃源鄉
   嘉義-阿里山-上東埔-塔塔加鞍部-楠梓仙溪林道-楠溪工作站-楠溪橋-林道工寮-九溪山東稜-錢頭雁山北鞍-梅蘭鞍部-魔界腕山-魔界腕山南鞍-梅蘭北道-林道山寮-五溪山北鞍-梅山吊橋-梅山-桃源-寶來-荖濃
13.六龜特別警備道(北段):高雄縣桃源至六龜鄉
   南橫公路-寶來-桃源-美瓏山砲台-小關山林道-小田原駐在所-石洞溫泉-二集團-藤枝森林遊樂區-荖濃溪林道-六龜
14.六龜特別警備道(南段):高雄縣桃源鄉與茂林鄉
   六龜-荖濃溪林道-二集團-藤枝森林遊樂區-出雲山林道-見付山林道-見付山來回-林道獵寮-白須賀駐在所-御油山-鳳崗苗圃-南鳳林道-森山氣象站-鳴海山-網子山-五公廟-真我山-美雅谷-萬山-茂林

15.鬼湖捷徑:高雄縣茂林鄉與屏東縣霧台鄉
   屏東-大津-茂林-多納-多納林道25K工寮-登山口-倫原山西鞍-倫原山檜木營地-越嶺鞍部-母母山登山口-大母母山來回-中興林道-佳暮
16.阿禮好茶連絡道:屏東縣霧台鄉、瑪家鄉與三地門鄉
   三地門-霧台-阿禮-登山口-井步山東鞍-井步山來回-舊好茶-好茶-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北葉-水門
17.筏灣泰武連絡道:屏東縣瑪家鄉與泰武鄉
   萬巒-泰武-北大武山登山口-檜谷山莊-北大武山來回-登山品-筏灣-瑪家-北葉-水門
18.崑崙坳七佳連絡道:屏東縣來義鄉、春日鄉
   潮州-古樓-來義-來義林道-苗圃-舊古樓-山卡山來回-溪底獵寮-舊七佳-雙溪口-力里-七佳

(二)國家步道系統

A中央山脈脊樑國家步道系統:太平山南湖北段、南湖中央尖段、甘薯無明段、奇萊能高安東東段、丹大山列段、秀姑巒山段、關山卑南段、北大武段
B陽明山國家步道系統
C淡蘭-東北角海岸國家步道系統:草嶺古道、三貂嶺古道、隆嶺古道、基隆山-燦光寮山步道
D插天山國家步道系統:熊空-小烏來、上巴陵-明池、松蘿湖-明池、福巴越嶺古道
E霞喀羅-鹿場連嶺國家步道系統:霞喀羅古道、鹿場連嶺道
F蘇花-比亞毫國家步道系統:蘇花步道、比亞毫古道
G雪山群峰國家步道系統:雪劍線段、大雪山線段、鳶嘴稍來-小雪線段大霸聖稜線段、武陵四秀線段、雪山東峰線段、志佳陽線段
H合歡-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系統:合歡越嶺古道、能高越嶺古道
I關門國家步道系統: J海岸山脈國家步道系統:
K阿里山國家步道系統:
L玉山橫斷國家步道系統:玉山群峰步道、八通關古道清代段、八通關古道日據段
M關山-內本鹿越嶺國家步道系統:關山越嶺道、古關山越嶺道、六龜特別警備道、內本鹿越嶺道
N南台灣國家步道系統:古魯凱步道系統、古排灣步道系統、

特色性國家步道
名稱  內容  里程數  天數 備註
中央山脈脊樑國家步道系統 太平山南湖北段 約23公里 約3-4天  
南湖中央尖段 約32公里 約5-7天  
甘薯無名段 約34公里 5-7天  
奇萊能高安東軍段 約49公里 9-12天  
丹大山列段 約90公里 11-13天  
秀姑巒山段 約85公里 7-9天  
關山卑南段 約37公里 約5天  
北大武段 約8.7公里 約3天  
推 薦 路 線      
淡蘭 - 東北角海岸國家步道系統 草嶺古道 約8.5公里 行走約需3-4小時  
三貂嶺古道 5公里 約3-4小時  
隆嶺古道 約4公里 約2-3小時  
基隆山-燦光寮山步道 約6.9公里 約需一整天  
     
插天山國家步道系統 熊空-小烏來 18公里 1-2天  
上巴陵-明池 16.5公里 約需3-4天  
松羅湖-明池 13.5公里 需3天  
福巴越嶺古道 約27公里 約2天  
推薦路線      
霞喀羅 - 鹿場連嶺國家步道系統 霞喀羅古道 約37.7公里 約3天  
鹿場連嶺道 67公里 北坑溪古道部份約2-3天
推薦路線      
蘇花 - 比亞毫國家步道系統 蘇花古道 約115公里  
比亞毫古道 約27.5公里 約4-5天以上  
推薦路線      
雪山群峰國家步道系統 大霸/聖稜線段 約28公里 7-8天  
武陵四秀線段 約19.5公里 4-5天  
雪山東峰線段 約8.5公里 2-3天  
志佳陽線段 約15.5公里 3-4天  
雪劍線段 約24公里 6-7天  
大雪線段 28.5公里 5-7天  
鳶嘴-稍來-小雪線段 15.5公里 2-3天  
推薦路線      
合歡 - 能高越嶺國家步道系統 合歡越嶺古道 約63.5公里 綠水合流段僅需2-3小時
能高越嶺古道 約83公里 3- 4天  
推薦路線      
關門國家步道系統 推薦路線 約104公里  
阿里山國家步道系統 推薦路線 約56公里 3-4天  
玉山橫斷國家步道系統 玉山群峰步道 約45公里 6-7天
八通關古道清代段 約153公里 東埔至八通關段,所需時間約為1-2天
八通關古道日據時代段 約125公里 10天以上

關山 - 內本鹿越嶺國家步道系統 關山越嶺道 全長約170公里 行走中之關步道僅需2-3小時
古關山越嶺道 約58公里  
六龜特別警備道 約71公里 約6至8天  
內本鹿越嶺道 約126公里  
     
南台灣國家步道系統 古魯凱步道系統 總長度約219公里  
古排灣步道系統 (一)古排灣秘道133公里
(二)崑崙坳古道105公里
(三)浸水營古道約47公里
(四)排灣舊社縱貫古道約133公里
(五)內文阿朗衛古道約30公里 (一) 約5-6天
(二) 約5-6天
(三)1到2天
(四) 約5-6天
(五) 約1天  
瑯嶠卑南步道系統 (一)達仁-佳樂水步道約40公里
(二)瑯嶠卑南古道段)36公里 (一)1至2天
(二)約1天  
推薦路線      


二、 台灣古道
(一) 古道定義與分類
台灣古道具有人文之歷史道路,不僅兼具族群活動遺址,更是台灣開拓史之見證。古道形成原因,為連接不同文化而自然產生之步道,或是執政者為達到政經目的而開鑿的。古道之分類大致如下:
1. 社路(原住民姻親聯絡道路):為原住民因獵區擴張與耕地輪作,須改變居住地方而遷移所形成的舊部落(大社)與新部落(小社)間,彼此之間的往來就必須有聯絡山徑以做為通親連繫。
2. 隘路(隘勇路):清朝時平地人與原住民區間之交界,稱「番界」,並設立隘寮有隘勇兵駐守,而平地進入山區的道路,即稱為「隘路」,。
3. 理蕃道(警備道):日軍據台後,為控制山地治安及開發山地資源,所開鑿之道路。
4. 清代古道:清朝因牡丹社事件,急於開鑿通往束部後山之道路,防止番變其目的為鞏固山務,鼓勵漢人開墾,以及安撫原住民為主。
(二) 越嶺道.古道
1. 北部越嶺道.古道
(1) 淡蘭古道:淡蘭古道為現代鐵路、公路之前身,至今只留下三段較完整的古道路線。第一段「三貂嶺古道線」,位於台北縣瑞芳境內,由侯硐國小至三貂嶺大崙(海拔五二五公尺)的本稜接102號公路處為止;第二段為「草嶺古道線」,位於台北線貢寮鄉遠望坑至宜蘭縣頭城鎮大里,為清朝古道之一,山徑經遠望坑口及雄鎮蠻煙碑,越過灣頭坑山(俗稱草嶺,海拔六一七公尺)北鞍與虎字碑,下山抵達頭城鎮大里的慶雲宮(天公廟)為止(黃德雄,1993);第三段為「巃嶺古道線」,自福隆進入隆隆溪道路,經外隆林街與石塔,至嶺頂下抵石城聚落海邊。
(2) 北宜山道:清朝道光年間,移民搭渡筏沿新店溪、景美溯溪,接深坑溪,抵石碇居住,並從事種茶事業,並逐漸進入往坪林開發,越過東南山區,通往頭城、礁溪到達宜蘭,形成了早期的北宜山道,進而拓築為今日的北宜公路。
(3) 福巴越嶺道:北起新店、烏來、信賢、福山村,自此地起越嶺道分成二路,南下主線直往巴陵,從福山沿著札孔溪,此道路最早為泰雅族的卡奧灣群與札亞孔社的獵徑,縱貫北插天山山區,連接了新店溪與大漢溪之間的居民,越過拉拉山神木區到巴陵(泰雅族語為檜木之意),行程約二十七公里。另一支線東接哈盆溪流域到達宜蘭。此道自古為部落間貿易往來之走廊,亦是一條姻親路。
(4) 斯馬庫斯古道:古道由宜蘭縣大同鄉棲蘭,向西越過雪山山脈,進入新竹縣尖石鄉的斯馬庫斯部落,曾是台灣最深山的部落,無對外交通的道路。由東往西,途經鴛鴦湖、西丘斯山、檜木群、大崩壁,所經之處有獨木橋、溪流、峭壁、危崖、茂密森林、崎嶇山路、原始植群與動物景觀非常豐富,全程大約四十公里。
(5) 鹿場連越嶺道:明鄭克塽部將王世傑因立功受到禮遇,特別賜准以跑馬方式,將馳騁為止之路線為地界,劃地以墾荒,此為鹿場連越嶺道之前身。民國十年,日人為控制泰雅、賽夏族原住民,拓寬舊有山徑,北起新竹,轉東南向經竹東、五峰、井上(清泉)、石鹿、檜山,再轉向西南,經馬達拉、觀霧、曙鞍部、上島(虎山)而抵大湖,即為鹿場連越嶺道,也稱石鹿道路。前段有雪霸國家公園之觀霧林道,後段可由大湖出發,通往馬那邦山。
2. 中部越嶺道.古道
(1) 合歡越嶺道:合歡越嶺道西起霧社,越過合歡山合歡埡口(今大禹嶺),沿立霧溪而下,東出太魯閣口,最後抵達花蓮新城。古道的西半段為中橫霧社支線的前身,東半段則為中橫主線東段的前身。民國三年,日人展開「太魯閣征伐行動」,進行東部開發計畫。主要線段分述如下:
A. 曲流線段:合歡越嶺古道東半段,從埡口到畢綠,沿立霧溪向北至天祥,共32多公里的舊道,稱此為「立霧溪掘鑿曲流古道」。從碧綠神木下方,即是卡拉寶。再往前由古白楊吊橋走到古白楊部落,接台電白楊站為終點。
B. 錐麓線段:天祥至慈母橋之間,從慈母橋至燕子口上方的巴達岡,為「錐麓大斷崖古道」,長達16公里,海拔約1600公尺,為原住民部落間往來的通道。民國6年,日據時代拓寬越嶺道。從中橫公路太魯閣附近造竹吊橋,抵巴達岡部落遺址,再經斷崖可達慈母橋。
(2) 能高越嶺道:能高越嶺道是中部橫斷中央山脈的捷徑,為合歡越嶺路線開拓前,連接霧社與花蓮的唯一道路。這一條越嶺古道,最先由泰雅族開發而成的,越過中央山脈能高山下之鞍部(現台電天池保線所附近),到達木瓜溪的上源山腹。民國6年日人修築能高越嶺道,西起霧社,經盧山、屯原、尾上(雲海)、天池,越過能高鞍部,東下木瓜溪,經東能高(檜木)、奇萊、磐石、水濂、銅門,以至花蓮。
(3) 八通關古道:清同治時期「牡丹社事件」。欽差大使沈葆楨決心開闢橫貫台灣東西部的山路,分北、中、南三路,其中「中路」便是八通關古道。最初由原住民布農族踏出移民路線的獵徑,其正式創建為光緒元年,由總兵吳光亮督軍開鑿完成從東埔村一鄰下至陳有蘭溪,上行八通關古隘,越大水窟至花蓮的山路,為台灣境內僅存的最早橫貫道路,富歷史價值。日據初期,復闢「八通關越橫斷道路」,即目前所稱的八通關越嶺道。而清代八通關古道,直至民國76年,才由玉山國家園組隊勘查,並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古道全長265公里,自興建至完工歷時11個月。隔年,從200公尺的平地開到3000公尺的大水窟山南麓,可見當年開路之艱辛。
玉山山道 :是台灣最高的越嶺路,原為日本人開闢的理蕃道路,自阿里山往東經自忠、鹿林山抵達塔塔加鞍部,再越過玉山主峰至八通關,為此山道的全程。 清光緒22年(1896年),日本人依馬關條約佔台後,開始實行理番政策,分別在全省各族原住民相關活動區域,闢建了14條警備道路。玉山山道當時之開闢,除上述需求外,並有攀登東北亞第一高峰玉山之登山功能。日本人有鑑於玉山的海拔高於日本富士山,故於光緒23(1897年)將玉山改稱為新高山,此山道在日據時期也稱為新高山道。 根據日據時期刊物-「台灣山岳」的記載:「阿里山至新高山山道之開闢,大正15年(1926)9月17日動工,同年11月6日竣工,沿途設三處避難所,即鹿林山莊、前山、新高下(即今排雲山莊)。」
  玉山山道從日據末期到光復初期,由於阿里山森林鐵路終點為新高站(現新中橫台18線86公里處),所以山道就從新高站開始修築,途中越過鹿林山、塔塔加鞍部,通往玉山主峰,徒步路程約15.2公里;民國43年起,因開發楠梓仙溪河域的森林,闢築楠梓仙溪林道,民國66年底,東埔線鐵路的拆除,由神木林道取代;民國80年,新中橫公路全線通車後,自嘉義經阿里山至塔塔加鞍部的台18號省道,及南投縣水里鄉頂崁村至塔塔加的台21號省道,成為熱門的高山旅遊路線。阿里山-自忠-鹿林山-塔塔加鞍部-前山的南面山坡-西山山腰峭壁-玉山主峰風口-碎石坡-東峰-陳有蘭溪-八通關
3. 南部越嶺道.古道
(1) 關山越嶺道:大約100-200年前,布農族巒大社群、郡社群遷徙從郡大溪向南越過中央山脈,定居於荖濃中上游山域,因部落人口增加部份部群再從寶來、梅山、檜谷、關山埡口,經向陽、利稻轉東南向抵台東新武呂溪中上游山域定居,因部落之間的遷徙狩獵關係,最後成為關山越嶺道的原始山徑。民國16年,日警為加強控制此區的布農族,便自台東州的新武呂溪往西北,經過霧鹿峽谷、利稻部落、向陽而越過關山埡口,沿荖濃溪達六龜,另開闢一條關山橫斷道路,部份路徑重叠部份路徑新闢。現今玉山國家公園已妥善規劃部份關山越嶺古道,供登山健行。
(2) 內本鹿越嶺道:此道因中央山脈主脊上的「內本鹿山」而得名,介於卑南主山與遙拜山之間,橫越今日高雄縣與台東縣邊界的中央山脈。
日殖政府於1924年由六龜做為起點經藤枝、溪南山、石山、瀧見、檜、日之出、見晴、出雲、朝日、常盤、壽、橘、桃林、楓、嘉嘉代、清水、鹿野、延平紅葉村。橫貫高雄縣及台東縣境內,其中經現今荖濃溪林道、石山林道、出雲山、常盤山、內本鹿山、馬里山溪上游、鹿野溪上游、沿途填挖山壁山凹、搭建越溪吊橋、開鑿山壁舖設棧道最後完成全段路線,而中央山脈主稜上的內本鹿山正好位於主支線之間,所以即以該山命命名為「內本鹿越嶺道」。

一、 內本鹿越嶺道支線-六龜警備線
支線由現在桃源村荖濃溪左右岸搭設吊橋(由日本橋)開始上行爬升經現今小關山林道上寶來駐在所、美瓏山,然後下現今石洞溫泉旁沿主稜線至御油山接扇平後方之鳴海山、網子山、真我山,最後至濁口溪右岸止。
全段約長58公里,工程內容包括:伐木、架橋、築路、建築屋寮、牽架電話線、鐵絲絆橋,為加強防禦功能另架設通電鐵絲網,以阻絕原住民穿越、攻擊騷擾警備線之西開墾區製椔及發電廠和附近週域之百姓警力。
警戒所及分遣所設置
全線共設置「監督所」4處(馬加、馬里山、頭前山、上寶來),「分遣所」54處,各分遣所之間距離約為一公里。日殖政府將全線段以日本當時由東京都到京都東海道沿途54個驛站之名稱依序排定命名(見示意圖、名稱總表)


六龜警備道命名表
名稱 規模 名稱 規模 名稱 規模 名稱 規模
大津 分遣所 鳴海 分遣所 日阪 分遣所 沼津 分遣所
草津 分遣所 地鯉鮒 分遣所 金谷 分遣所 三島 分遣所
石部 分遣所 岡崎 分遣所 島田 分遣所 箱根 分遣所
水口 分遣所 藤川 分遣所 藤枝 分遣所 小田原 分遣所
土山 分遣所 赤阪 分遣所 岡部 分遣所 大磯 分遣所
阪下 分遣所 御油 分遣所 丸子 分遣所 平塚 分遣所
關 分遣所 吉田 分遣所 府中 分遣所 藤澤 分遣所
龜山 分遣所 二川 分遣所 頭前山 警戒所 戶塚 分遣所
馬加 警戒所 白須賀 分遣所 江九 分遣所 程谷 分遣所
庄野 分遣所 荒井 分遣所 興津 分遣所 上寶來 警戒所
石藥師 分遣所 舞阪 分遣所 由井 分遣所 神奈川 分遣所
四日市 分遣所 濱松 分遣所 蒲原 分遣所 川崎 分遣所
桑名 分遣所 見付 分遣所 吉原 分遣所 品川 分遣所
宮 分遣所 袋井 分遣所 原 分遣所 日本橋 分遣所
馬里山 警戒所
掛川 分遣所


(3) 知本越嶺道: 早期魯凱族中的其中一支族群--東魯凱群,原居於台東大南社,而後為了開闢新獵場、找尋新的棲息地,他們由東部的大南社向西越過知本主山,抵達現今屏東縣霧台鄉一帶的山區,並且就在這裡定居下來,而這條聯絡路線,也就被魯凱族踩踏成一條越嶺山徑。日據時期,日本人為了控制山區原住民族群,而開發設置了許多警備道路,至民國16年,開路的工程大致已漸進尾聲,但日本人為了鎮壓深山中的魯凱族人,故將其先前踏出的山徑舊跡,加以整闢修築完成一條由屏東至台東的步道,這條步道就是聞名遐爾的知本越嶺道,該越嶺道二十餘年前霧台方面獵人,於紅鬼湖、小鬼湖、知本主山獵得獵物後會利用知本越嶺道,將獵物揹至台束販售購物,近年林道受到地震颳風暴雨侵襲崩塌,巳少有人員進入。越嶺道路線:屏東三地門(山豬毛)-北溯隘寮溪-霧台村-去霧-阿禮村-松山越山(海拔1743公尺)-霧頭山(海拔2736公尺)北麓-知本主山-沿大南溪東出知本溪至知本。

(4) 崑崙坳古道: 原為居住於東西部的排灣族,因姻親關係、親人往來所走出的一條山徑。清同治13年(西元1874年)爆發牡丹社事件後,清朝決定於台灣開發北、中、南三條撫番道路。崑崙坳古道﹝赤山卑南道﹞,則是南段的撫番道路,由袁聞析負責帶隊開鑿,由於本為排灣族的「姻親道路」的關係,原住民願意提供人力支援,開工的時間比八通關古道早一年,名副其實為台灣最早的撫番道路,亦是第一條拓建姻親道為官道的首例。崑崙坳古道西起西起清朝鳳山縣的赤山(今萬巒鄉赤山村),途經雙溪口、內社(今來義)、崑崙坳、大貓裡(今太麻里),而達後山卑南(卑南鄉),長約170 公里。
(5) 浸水營古道:
清朝時期開建另一條射寮卑南南道,長約240公里。西起鳳山射寮(枋寮附近),途經半紅泥嘴、立里社(春日鄉力里村)、南崑崙、大鳥萬溪口(今大鳥村)、在大貓裡會合赤山線,同抵曰據台束卑南﹝今台東縣太麻里鄉金崙村﹞。日據時期重新甴枋寮向東開闢此道路,成為日據時期第一條越嶺路。民國6年日人闢建警備道路,與清代射寮卑南道平行,稱為浸水營橫斷道,是為控制排灣族而興建的。西起枋寮,經水底寮(天時村)、崁頭、歸化門、力里、大樹林、浸水營,越過出水坡、姑子崙山南坡,再東下至大武。
4. 東部古道
蘇花道路:清同治13年由蘇澳動工,到光緒2年築到奇萊(花蓮港)。此開闢的「北路」就是蘇花公路的前身,當時闢路窮荒、斷崖之險與瘴癘苦鬥,非常的艱苦,完成了東部越嶺步道。蘇花步道完成後不到二十年,日決定重修蘇花步道。民國16年起,改步道為車道,從清水斷崖的山壁通過。民國21年,蘇花之間的道路全部拓寬完成,從蘇澳到太魯閣路寬3.6公尺,太魯閣至花蓮寬14公尺,現今已拓寬為雙向通車。
奇美古道 : 古時候由阿美族人,沿著秀姑巒溪北岸之瑞穗,經原住民部落奇美至海邊的大 港口,踏出一條山徑,即奇美古道。山路沿著峽谷北側支稜蜿蜒盤旋,路面甚陡,可遠眺隆起的謝武德台地及連綿的峻嶺。行過奇美大橋,山路在峽谷岸邊向東伸展,可欣賞峽谷中的急流與溪石,至「萬物相」、長虹橋流入海。










第五節 原民舊部落人文資源
     台灣十二族原住民部落已朝舊有傳統文化學習恢復當中,而其中深居台灣本島山林的原住民族群之中,一百年前大部份都居住在舊部落,而經過多年的探勘、紀錄、復建,有許多舊部落也逐漸重建及導入既有的人文、飲食、祭典、狩獵、石板屋等文化資源,重啟舊部落和現代世界的交流。
  台灣原住民十二族

泰雅族
泰雅族居住於本省中、北部山區,包括埔里至花蓮連線以北的地區,人口約九萬多人。族名ATAYAL,原意為真「人、勇敢的人」。共分為兩個亞族,一是泰雅亞族(Tayal),一是賽德克亞族(Sedeq)。泰雅族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民族性剽悍勇猛,因此在日本據台期間不時爆發激烈的抗日事件,其中以霧社事件最為猛烈。
泰雅族以紋面及精湛的織布技術聞名。紋面的意義除了美觀以外,就女子而言,代表善於織布,可以論及婚嫁的女子,就男子而言,是獵過首級,能夠勇敢獨當一面,保家衛社稷的標誌,也是成年的象徵。
泰雅族是個平權的社會,由具聰明才智,有領導能力的人擔任部落領袖。遇到部落有重大事情時,則由頭目召集長老會議以決策之。
泰雅族的部落還有其他三個小團體,祭祀團體、狩獵團體及共負罪責團體gaga。
傳統服飾上依各種場合有不同服飾,紅色是泰雅人的最愛。紅色代表血液,也代表力量。
 
 
卑南族 
卑南族正稱為普由馬,分布在台東平原的卑南鄉一帶,人口約一萬多人,為所有「高山族」中漢化最深的民族。卑南族是母系社會男女婚嫁是由男方嫁到女方家,但由於社會的改變,目前母系社會的特色也漸漸的融入父系社會的制度。
卑南族是以農耕為生的,依祖先起源的神話傳說可以分為兩個系統:石生的「知本系統」及竹生的「南王系統」,部落內有祭師與頭目,前者負責部落的祭祀活動,也可為人驅邪、治病、祈福,後者負責政治與軍事的領導。
祭典有除草祭、海祭、收穫祭、猴祭急大狩獵祭、除喪祭等。
傳統服飾方面,女子以白、黑色上衣加上刺繡精美的胸兜,配上刺繡的裙子及綁腿。男子則以藍、黑、白色的上衣加上刺繡的綁腿褲,年長者則穿佈滿菱形紋飾、紅色為主的無肩短上衣。
 

魯凱族
魯凱族居住於台東縣卑南鄉、屏東縣霧台鄉、高雄縣茂林鄉,人口約一萬多人。

魯凱族是一個內部制度嚴謹的部落社會,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階級為世襲制度,但可以因為婚姻關係而提昇(或下降)。頭目擁有穿戴華服、頭飾插上熊鷹羽飾的專利,頭目地位的繼承以長男為原則,由此可看出魯凱族是個重男輕女的社會。

頭目擁有土地、獵區與河川,平民須將所得的一部份納貢於頭目,頭目再將它回送一部份給需要救濟的平民或宴請所屬的平民、勇士一起來分享當季的收穫,這也是收穫祭的社會意義。

祖靈崇拜在本族為基本信仰,其中屬於頭目家族起源傳說的百步蛇,更是族人敬重祭祀的對象。

祭典有小米收穫祭、買沙呼魯祭、搭巴嘎饒望祭等。

魯凱族服飾的式樣,色彩與排灣族大同小異,但以百合花飾的佩戴最為特殊。就女子而言,百合花代表了貞潔,就男子而言,代表善於狩獵的勇士。陶壺、百步蛇紋、蝴蝶紋也是族人常用的圖案。蝴蝶紋時常出現於頭目家的木柱雕刻上,也表現在衣服的圖案上。手工藝則以陶壺、琉璃珠的製作最負盛名。
 

排灣族 
排灣族舊稱派宛,目前居住於屏東縣的八個山地鄉與台東縣大武太麻里鄉一帶,人口約六萬多人。依學者的分類,分為拉瓦爾群(Raval)與布曹爾群(Vucul)。三地門鄉屬於前者,其他的鄉鎮屬於後者,崇拜百步蛇,住屋以石板屋最具特色。
排灣族是個階級分明的族群。分為頭目、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行封建制,家族由長嗣(或男或女)來承繼。
超自然與多神祇的信仰是排灣族的宗教觀。萬物有造物主,河流、山川各有管理的神祇,家屋也有守護神。而與人最親近的則是祖靈信仰,貴族將祖靈信仰與家族起源傳說表現在家中的雕柱,平民則表現在衣飾的織紋與刺繡上面。
祭典有五年祭、毛蟹祭、組靈祭、豐年祭等。
排灣族的服飾在原住民當中堪稱最為華麗典雅,早期以繁複的夾織廣為收藏家喜愛,近年來以刺繡、豐富的圖象表現族人對刺繡藝術的天份。圖案大抵為祖靈像、人頭紋、百步蛇紋、太陽紋。排灣族是個熱愛藝術的族群,雕刻是族人日常的消遣,陶壺則是頭目家族權勢、財富的象徵,色彩豐富的古琉璃珠更是男女老少都珍愛的珠寶。至於籐編、竹編、月桃席的製作在部落裡隨處可見。

布農族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的兩側,在海拔1000~2000公尺之間,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鄉與信義鄉,後來經過幾次的大遷移,往東至花蓮,往南至高雄及台東山區,總人口約四萬多人。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社群。分別是卡社群、郡社群、卓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被同化的蘭社群。布農族行山田燒墾的遊耕生活,因此形成散居的形式,對於農作(尤其是小米)的歲時祭儀非常謹慎而繁複。舉世聞名的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就是在小米播種祭之後,祈求農作豐收所唱的歌謠。而布農族的傳統文化裡並沒有舞蹈,而只有跨耀戰功時的跳躍動作。
散居的布農族並沒有頭目制度,而是由各家族的長老聯合主持部落事務。
傳統祭典有射耳祭、嬰兒祭、播種祭等。布農服飾在男子方面一種是以白色為底,可在背後織上美麗花紋,長及臀部的無袖外敞衣,搭配胸衣及遮陰布,主要在祭典時穿著。另一種是以黑、藍色為底的長袖上衣,搭配黑色短裙。女子的服飾以漢式的形式為主,藍、黑色為主色,在胸前斜織色鮮圖豔的織紋,裙子亦以藍、黑色為主。另外,皮衣、皮帽也是布農男子主要的服飾。
 

阿美族
阿美族居住於花蓮北部之奇萊平原至台東、屏東恒春半島等狹長的海岸平原及丘陵地,人口約十四萬人,是台灣原住民中人口最多的一族。阿美族早期是個母系社會,由於居住地的差異,風俗習慣略有不同。
阿美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生活情懷大都用歌舞來表達,現在一般所謂的山地歌舞,大都源於阿美族而為別族所採用。
社會組織以男子的年齡階級組織最為嚴密,每個階級有專屬的名稱與歌謠及工作,如此連結成一個完整的部落組織。女子則隨著丈夫的年齡階級運作。每個部落有頭目一名,由具領導能力的族人擔任,有一定的任期,期滿之後再遴選。
服飾 女子以紅色及黑色為主要色系,男子則以藍色上衣、黑色短裙或紅色綁腿褲為主要裝扮。男、女的裙子尤其刺繡精美的圖案。
 

賽夏族 
賽夏族居住於新竹縣與苗栗縣交界的山區,人口約有七千多人。又分為南、北兩大族群。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二年一次的矮靈祭是大家所熟知的祭典。
南、北賽夏族各有頭目一名,各家族的長老地位崇高。賽夏族的姓氏非常特殊,大抵以動物、植物、自然現象作為氏族的名號,每一姓氏又負責主持不同的祭儀。
除了超自然的信仰祭儀之外,以祖靈祭及祭祀矮靈的祭祀最重要。
賽夏男女均穿著長及小腿的無袖外敞衣,再加上無袖短上衣一件,色彩以紅、白兩色為主,其中外敞長衣多為祭典時穿著,在衣服的背面夾織精美的菱形紋飾,另外腕飾、足飾均以貝珠為材料。
 

雅美族
雅美族大多居住於蘭嶼島,人口約四仟人,是台灣土著中最原始的一支。
雅美族是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是台灣原住民中唯一沒有獵首和酒的民族。由於獨居海外,因此發展出獨特的海洋文化,尤以春、夏之間的「飛魚季」最為世人熟知。全年的歲時祭儀也多配合飛魚的捕魚活動而進行。雅美族的住屋一半在地下,稱為半穴居,食物以薯、芋、栗及捕魚為生。
雅美族的歌詠有五分之四屬於男性的專利,舞蹈方面,除了小米豐收節打小米的動作外,其他的舞蹈均為女子的專利,形成有趣的特殊現象。
雅美族無頭目制度,是以各家族的長老為意見領袖。漁團組織是男人捕魚時形成的另一個組織。
在宗教信仰方面,雅美族人的宇宙觀共分為八個層次,天界有五層,掌管陸地、海洋、食物、生命等。雅美族人也相信靈魂觀,尤其以死去的靈魂(Anito)最為懼怕。許多不好的事物都歸咎於惡靈作崇,因此對死亡特別害怕。
男子的傳統服飾以無袖、無領、短背心,配合丁字褲。女子則以斜繫手織方巾配上短裙,所有手織衣物均以白色為底,黑、藍相間的色彩。不同材質各種式樣的禮帽在不同場合時配戴。
雅美族的製陶粗礦、樸質,木雕規則而細膩,拼板船雕刻甚為優美,漁舟下水禮是他們的大事)。男子銀盔或黃金飾片的打造也是其特色,在台灣原住民當中是唯一有冶金工藝的民族。
 

邵族
現在大部分的邵族人住在日月潭畔的日月村,所謂的「德化社」,少部分原來屬頭社系統的邵人則住在水里鄉頂崁村的大平林,兩地加起來的總人口數是二百八十三人,這樣的人口數可以說是全世界最袖珍的族群。
卲族的生活方式是以魚獵、農耕、山林採集維生,依日月潭而居的邵族,也是擅漁的族群,他們所發展出來的魚獵方式,例如『浮嶼誘魚』、『魚筌誘魚』等,是邵族文化獨特之處。
拜公媽籃(即祖靈籃)是邵族主要的宗教及巫術呈現的方式,凡是族中之重要祭儀,諸如播種祭、狩獵祭、拜鰻祭、豐年祭等,都以公媽籃為供奉的對象。這種崇拜方式,不同於其他原住民族群,而這也是邵族獨立成為台灣原住民一族的最主要特徵。
男子服飾在日治時期以前,形式與阿里山鄒族有類似之處,色彩以深、淺褐色、藍、灰及黑色為多。族人大多以鹿或兔皮揉製而成的軟皮帽為頭飾,另以額帶從額頭上繞而束之或繫於帽子上。女子服飾包括有與布農族女子相似的頭巾,過去以黑棉布為之;現在則以布條或黑布為底做成額飾,上縫亮片與珍珠,在耳鬢有小珠子流蘇掛,綁帶則繫於後腦。皮革多用於男性的衣服,由男子自己揉製而成,女子則自織麻布,且曾以水沙連達戈紋布聞名一隅。
 

鄒族
鄒族又稱曹族,鄒族主要居住於嘉義縣阿里山鄉,少部份居住南投縣信義鄉,合稱之為「北鄒」,與北鄒相對映,有稱之為「南鄒」的,居住於高雄縣三民鄉與桃源鄉,鄒族總人口約七千多人。
北鄒與南鄒的語言、服飾、社會組織大同小異,倒是祭典完全不同。北鄒的「凱旋祭」(MAYSAVI)主要是祭拜戰神。南鄒的「子安貝祭」主要是祭拜祖靈,此外還有小米收穫祭、黑米祭等。
鄒族的社會組織分為大社(hosa)、聯族(aemana)、氏族(ongo-no-emo)和亞氏族(emo)。
鄒族有男子集會所,少年在十二、三歲時就必須進入(夜宿)會所,接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狩獵的訓練。凱旋祭時,就是以男子會所(KUBA)為活動中心。
目前會所制度已經消失,但仍嚴禁女性進入會所,在傳統民居裡,鄒族的男、女各有不同出入的門,也顯示鄒族是個父系社會的制度。
鄒族裡各大社設頭目一名,部落重要事務,由頭目召集各家族的長老開會研商並決策之。長老在鄒族的社會頗受敬重。
鄒族人的宗教信仰屬於超自然的神祇信仰。主要的神祇有天神、戰神、命運之神、獵神、土地之神、粟神、家神、社神等。
以狩獵為生的鄒族人,皮衣、皮帽是上山的主要裝扮。另外,紅色的長袖上衣、胸衣與遮陰布加上山羌皮帽是男子盛裝的打扮。女子以頭巾纏髮,黑裙、藍色長袖上衣、刺繡精美圖案的胸衣為主。目前頭巾的形式已很少使用,而改為帽子形式的簡便頭飾。
除了鞣皮的技術之外,以籐編的置物籃或背負獵物用的網袋為主。

噶瑪蘭平埔族
噶瑪蘭平埔族初居住於台灣東北部的蘭陽平原,在台灣平埔族中是最晚受到漢文化影響的族群。根據日治時代留下的傳說,「噶瑪蘭」的祖先叫阿蚊(Avon),原來是從東方海外的「馬瑞利願」坐船到台灣北部登陸,然後才到宜蘭。當族人到宜蘭來時,泰雅族已經住在平地,所以發生了戰鬥。噶瑪蘭族的祖先把他們趕入山中,佔領了宜蘭平原後,自稱為"Kavarawan"亦即住在平原的人,山地人就叫做"Prsoram"。

位在豐濱鄉海岸公路旁新社,為噶瑪蘭族聚居的主要部落之一。這裡仍保有印璽傳授制度,由每年族人選出的領袖保管,而居住在海邊的族人也靠海吃飯,捕魚、補海螺都是道地的當地文化。噶瑪蘭族婦女的編織技術發達,喜歡編織黑色的織品;此外,取自香蕉樹纖維曬乾軟化後織成的香蕉衣,特別清涼舒適,只有族中具有威望的長者可以穿戴。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大致分佈北起於花蓮縣和平溪,南迄紅葉及太平溪這一廣大的山麓地帶,即現行行政體制下的花蓮縣秀林鄉、萬榮鄉及少部份的卓溪鄉立山、崙山等地 「紋面」亦即漢人所謂「刺青」,太魯閣語稱「巴大斯克拉斯」,是太魯閣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特色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荒野之虎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